何草不黃
詩經·小雅·何草不黃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爲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 將:行,這裏指出征。
- 玄:赤黑色。草枯萎而呈玄色。
- 矜(guān):通“鳏”,老而無妻的人。壹說指危困可憐。
- 匪:通“非”。
- 兕(sì):類似犀牛的野牛
- 率:循。
- 野(shù):通“墅”,曠野
- 有,不定指示形容詞。
- 芃(péng蓬),衆草叢簇貌,這裏形容狐毛很雜。
- 幽草,深草。
- 棧:通“嶘”,這裏形容車高之貌。車:役車。
- 周道:大道。或說周代大路。
爲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全詩四章,每章四句。創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何草不黃》描寫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艱險辛勞,表達了對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議。詩的感情強烈,接連五個“何”字句的責問噴發而出,既是壹種強烈的抗議,又是壹種憤怒的揭露,特別是“哀我征夫,獨爲匪民”,畫龍點睛,直揭主題。《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什麽草兒不枯黃,什麽日子不奔忙。什麽人哪不從征,往來經營走四方。
什麽草兒不黑腐,什麽人哪似鳏夫。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當人如塵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曠野不停步。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野地狐狸毛蓬松,往來出沒深草叢。役車高高栽征人,馳行在那大路中。
這首詩諷刺統治者征役不息,人民受難,不如野獸。
《何草不黃》描寫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艱險辛勞,表達了對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議。詩的感情強烈,接連五個“何”字句的責問噴發而出,既是壹種強烈的抗議,又是壹種憤怒的揭露,特別是“哀我征夫,獨爲匪民”,畫龍點睛,直揭主題。後兩章正反烘托對比,曠野是老虎,野牛出沒之地,加深“獨爲匪民”的情感,出沒草叢有如狐狸,與坐著高車“行彼周道”的官員對比,更深刻地揭露出人世的不平。方玉潤說,這是“亡國之音哀以思”,“詩境至此,窮仄極矣。”(《詩經原始》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