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經濟統計/美國經濟普查及對我們的啟示



  2005年9月13日—10月4日,以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顧兗州為團長的北京經濟普查培訓團,就經濟普查的有關問題赴美進行學習和考察。在美期間,培訓團走訪了美國商務部普查局、美國勞工部統計局、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伊利諾依州商務和經濟發展部、北伊利諾依州規劃委員會、商務部普查局芝加哥地區辦公室、勞工部統計局中西部地區辦公室、芝加哥市政府規劃與經濟發展部、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芝加哥大學商學院、伊利諾依大學經濟學院,共11個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通過學習交流和實地考察,我們對美國統計體制,經濟普查的歷史發展、基本做法和內容、資料發佈和應用等有了較全面的瞭解,為我們今後研究和改進經濟普查工作提供了借鑒。

  一、分散型的統計體制

  美國的統計體制是分散型的,政府的各個部門獨立開展統計工作,彼此沒有隸屬關係,各部門的統計機構隸屬于部門的領導,但獨立行使統計職能。各州、縣、市的政府統計機構與聯邦統計機構沒有隸屬關係,地方政府的統計工作是自己的事情,但有關出生、死亡和新建築物的統計由州政府向聯邦政府提供,同時州政府是聯邦統計資料的最大使用者,聯邦政府要為地方政府提供所有的資料資訊服務。

  美國聯邦政府統計工作涉及的部門眾多,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勞工部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1884年成立,負責就業、物價、工資、生產率等方面的統計)、商務部普查局(Bureau of Census,1902年成立,負責人口普查、經濟普查、政府機構普查等方面的工作)、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1860年代成立,負責GDP核算)是三個最主要的部門。此外,農業部、教育部、能源部、衛生部、司法部、交通部、財政部、退伍軍人服務部、環境保護部等70多個部門都負有相關的統計職責,其統計機構都是聯邦統計體系的組成部分。為了保證這個分散而龐大體系的協調,在總統辦公室下設的管理和預算辦公室設有由總統任命的首席統計師職位,負責聯邦政府各部門統計政策的協調和統計資料的審核。

  美國聯邦統計部門在各級地方政府沒有隸屬機構,但確在各地設有自己的辦事機構。如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商務部普查局,在波士頓、紐約、費城、底特律、芝加哥、坎薩斯城、西雅圖、卡羅來納、亞特蘭大、達拉斯、丹佛和洛山磯12個地區設置了辦事處,負責轄區範圍內普查工作。

  商務部普查局是一個龐大的機構,普查局現有員工8000名左右。其中總部雇員約4900名;分散在全國的12個地區辦事處的雇員有3000多人。在普查年,還要再雇用數十萬名臨時工作人員。

  二、悠久的普查歷史和逐步完善的普查立法

  美國經濟普查的歷史很悠久。最早的經濟普查可追溯到1810年,當時的經濟普查,只是在人口普查中增加了一些反映經濟情況的指標,行業上只包括製造業。此後,隨著製造業的發展,調查內容逐步增加,普查的行業分類也不斷細化。1880年,根據國會通過的新法,普查由專業人士來進行,根據行業設計不同的調查問卷,並規定提供假資料要受到懲罰。此次普查問卷達到49種,涉及29個方面的問題,但普查工作仍然沒有獨立出來。

  1902年,國會通過法案,決定成立普查局,經濟普查從人口普查中分離出來,每5年進行一次專門的經濟普查,普查範圍僅包括製造業;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普查開始涉及到製造業以外的行業;到了40年代,經濟普查工作有了一個跨時代的進步,首次制定了行業分類標準,同時國會通過了新的法案,決定經濟普查5年一次,5年間通過行業調查進行動態觀察; 50年代,關於普查的立法進一步完善,1954年的普查立法全面確立了經濟普查的範圍、人力、物力、財力等。因此,今天所講的完整的普查立法就是1954年的立法。自此,美國經濟普查的含蓋範圍、基本內容、經費預算、調查時間等均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今天,每五年(逢尾數為“2”、“7”的年份)進行一次的美國經濟普查是國民統計體系的重要基礎,其調查範圍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2002年的經濟普查包括了2500萬個經營單位和8.8萬個政府部門(與私人企業不一樣,政府部門的資料是完全透明的,所以在普查中單獨進行調查),含蓋了96%的美國經濟總量(另外2%為農業,2%為相關資料推算),無數個公共和私人決策者認為,經濟普查提供最好的經濟資料,因為它比其他任何單一資訊來源的資料更完整、更明確、更可靠、更實用。正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所說:美國的經濟普查是瞭解美國經濟必不可少的。因此,美國政府非常重視經濟普查工作,商務部普查局更是把經濟普查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來做。

  三、基本的運作方式

  按照美國普查法的規定,經濟普查每5年進行一次,但從每次普查的運作週期看,大約要用5年半左右的時間,其過程大致可分為普查策劃、普查實施、普查資料的發佈與應用三個階段,普查經費根據工作計畫按年度撥付,2002年經濟普查的經費總額約為3億美元,2007年開始的普查經費總預算為5億美元。

  1、確定普查內容和進行有關普查的技術性準備工作是普查策劃階段的主要工作

  從美國的情況看,確定普查內容是一個需要周密考慮和慎重選擇的工作過程。這個過程包括:

  瞭解需求。就是向政府相關機構及有關資料的社會用戶瞭解他們希望通過普查得到什麼樣的資料或資訊,特別是對於享有優先權的用戶需求要給以高度的重視,滿足享有優先權用戶的需要。如對經濟分析局用於建立國民帳戶和GDP基本表或改進GDP測算等需要的資料,要作為最重要的考慮;對於聯邦儲備委員會、勞工統計局,以及要求監測外貿交易量的有關聯邦機構等所要的資料,也同樣要給予較高的優先權。

  鑒別需求。就是通過向其他聯邦政府機構和有關私營、官方學術團體諮詢,確定各種資料需求中究竟應不應該包含在普查問卷中。鑒別的內容包括:

  是否有相同或類似資料可以代用,既對能夠利用其他聯邦機構的統計專案、行政記錄及貿易聯合會或企業出版物等管道獲得資料的,一般在普查內容中是不予考慮,儘管這些資料在品質或範圍上可能不很充分,但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加工,還是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

  是否盡可能利用公司記錄,對能夠從公司日常用於核算、稅收或其他目的而保存的記錄中提取的資料,一般不再納入普查收集的範圍。

  是否與行政記錄含義相同,對擬普查內容進行定義時,要盡可能與行政記錄具有相同的含義。      是否增加企業或單位上報普查資料的負擔,要盡可能增加對行政記錄的利用。對於非常小的企業,可通過隨機抽樣取得一些資料,或者由普查局從稅務局和社會保險管理局採集的行政記錄中取得。

  確認需求。就是根據需要與可能的原則,考慮普查經費與普查物件填報負擔、普查投入產出效率等多方面因素,最終確定普查內容,取捨普查指標。由於普查費用與預算增幅的限制,有時不得不否決增加某些指標的要求,甚至放棄對以前已有普查資料繼續收集的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確定普查內容的同時,還要完成一系列必要的技術性準備工作。如制定普查表,即在確定普查內容的基礎上,普查局要完成對普查內容的文字表述、普查表式及指標和版面的綜合修改。2002年經濟普查,根據不同行業製作545種、4598頁的普查表式。此外,準備普查對象名錄庫;評估以前普查的資料加工技術,尋求技術改進;對基層單位和企業普查表郵寄過程進行變革的途徑;對普查品質進行分析和監測的步驟;增進資料的標準化、可比性和有用性;修訂一系列所要用到的標準;對普查指標的解釋;準備郵件標籤、信封;對普查的每個基層單位分配地理位置碼;開發和維護作業系統和輔助軟體等等,都是普查策劃階段要完成的工作。

  2、開展普查宣傳指導、發送和收集普查表、進行資料錄入與處理是普查實施階段的主要內容

  宣傳指導。主要是由普查局通過發行宣傳手冊,宣傳經濟普查給國家、公司和個人所帶來的好處,增強大家共同參與經濟普查的意識。同時,對如何進行經濟普查、法律對上報經濟普查資訊的要求和保密措施、普查的變化等情況進行介紹,並就有關問題進行解答。

  發送和收集普查表。2002年經濟普查,普查局分別於2002年9月、2002年10月、2003年3月分三批寄出報表,共計476.9萬份。報表郵寄的物件是有5個以上雇員的單位,而對一些很小的企業則抽樣或相關行政記錄推算。一般從報表上報日期開始,普查局的有關工作人員就要按照自己所負責的範圍,對還未上報的單位通過電話、電子郵件、信件等形式每週催報一次。與此同時,專業人員要按照分工分別對上報的資料進行人工審核和電腦錄入審核,列印錯誤清單、查詢報表單位等,做好資料匯總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資料集中處理。美國普查資料是通過電腦網路或郵寄方式進行接收、錄入和審核、修改之後,在國家資料處理中心集中處理,用縮微、掃描等技術整理資料,建立資料庫和索引檔等,然後進行資料匯總、製表,並採用新的文檔列印技術列印匯總結果,用“圖片文本”格式傳輸、發送資料,並製成CD-ROM以方便用戶使用。

  3、廣泛服務、嚴格保密是美國普查資料發佈與應用的原則

  美國在經濟普查結果的公佈和使用方面,即體現了服務的廣泛性,也體現了保密的嚴格性。

  美國普查結果的發佈既要滿足聯邦和州政府機構的需要,又要滿足公眾及私人部門用戶的需要。近年來,經濟普查結果的發佈充分利用了現代資訊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成果,使人們能以更快的速度在Internet獲得更詳細、更全面的普查結果。在資料便捷的同時,美國發佈普查結果時力求其用途廣泛:

  對於政府機構而言,主要作為經常性經濟調查的基本框架;測算國民經濟構成情況;監測經濟政策和專案的執行效果;研究私人企業部門的生產、市場及管理;測算和追蹤經濟活動的變化,準備和評估新的法律;瞭解本地區的經濟基礎,做出吸引新的企業或保留現有公司的決策。

  對於企業和公眾來說,主要用於企業、行業的銷售額與普查總量進行對比,以制定計劃和評價成果;使用普查資料佈置廣告,確定新倉庫或辦公地點的選址問題;使用普查資料瞭解某產品使用的行業分佈情況,方便企業制定市場目標;將企業或公司經營利率與普查平均利率進行比較,尋求在競爭中取勝的環節。

  對於諮詢和研究人員來說,使用普查資料可以分析行業結構和區域的變化;還可利用普查資料研究發現支柱企業的決定要素和發展趨勢,並進行主要經濟活動的測算。

  美國普查局在提供廣泛的普查資料服務的同時,執行了一套非常嚴格的對企業資料的保密制度,任何人需要查詢和使用政府公佈之外的普查資料,特別是原始資料,都必須履行嚴格的審批手續,時間一般會在半年以上。即便是獲准使用資料的人也必須在指定的地點進行工作和研究,不能複製和記錄。

  四、美國經濟普查對我們的啟示

  儘管美國的國情和統計體系與我國有很大的差別,但通過學習和瞭解仍然感到美國的經濟普查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1、統籌統計改革、優化“普查”品質

  經濟普查是一項龐大的統計系統工程,討論經濟普查,就必須思考我國、我市的統計工作背景、環境、基礎、條件。立足目前現實,籌畫統計改革,當統計改革這篇大文章做好的時候,包括經濟普查在內的所有統計調查品質,也就提高了。如果不站在統計改革的高度思考普查活動,就不可能在統計觀念、統計行為和統計規則等諸多方面與日益成熟和發展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則(或者說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原則)相互吻合。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經驗,加快統計改革步伐,在這個前提下,優化經濟普查活動品質。

  2、營造合作平臺、實現資訊互補

  在美國,統計工作頭緒分散在相關政府部門,這和我國高度“整齊劃一”的統計管理體制有著本質區別,但他們在部門合作,實現資源分享,資訊互補方面,值得我們很好的借鑒。比如:在總統辦公室設立了專門的協調機構和人員,協調統計標準、溝通共用統計資料,研究統計理論、方法和提高統計數字品質等問題。資訊互補是他們“約定俗成”的機制。就北京市第一次經濟普查情況看,部門協調合作與資訊共用已取得良好開端,建議其運作方式逐步制度化、科學化,特別是整合相關部門的資訊資源,由普查物件的線索資訊,逐步延伸到推測經濟活動成果的資訊(如稅務部門的企業納稅資訊),甚至直接“嫁接”到普查資料成果當中,這樣,不僅降低普查成本和工作強度,還可以提高資訊使用品質。

  3、優化統計產品、實現“采供”互動

  所謂“采供”互動,就是採集資訊的統計部門和提供資訊的調查物件,形成良好配合的關係,這就需要兩個方面的努力:

  第一、打破資訊壟斷。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生產出來的資訊和在政府行政管理過程中產生的資訊,屬於全體公民所有,是一種公共產品,除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資訊外,政府有義務向全體公民提供。美國統計機構把政府總統與普通公民視為平等的統計服務物件,政府總統可以得到的統計資料其他公民也可以獲得。這就為“采供”互動奠定了基礎。

  第二、優化統計產品。既然統計產品是公共產品,那麼,其產品的加工方向,服務角度也應該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說,當統計產品形成企業、個人和社會用戶不可或缺的生存資源時,其調查對象的配合程度肯定不是目前的狀態。“普查資訊對我的需求有用、對我有好處”恰恰是美國公眾對普查配合程度較高的主要動因。

  4、改進調查方式、提高調查效率

  從某種意義上說,調查品質高低,調查方式至關重要,通過對美國經濟普查活動的考察,我們在以下方面大有研究空間:

  一是調查表、調查指標、還可以適當精簡。政府部門站在不同的角度,會對統計資訊有不同方面的需求,我們不可能通過普查達到“盡其所需”的效果。因此,經濟普查表、普查指標,應本照實用、精簡、易取、易供的原則來設計,同時,還應考慮不同規模標準,設計不同的普查指標。如果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都能在同一套普查表的介面上找到自己應填的資訊專案,那就更好了。美國同行在這方面的作法,值得我們借鑒。

  二是適當使用抽樣調查技術。經濟普查儘管是“普查”,但目前的社會經濟現狀,已不可能達到調查對象無一“漏查”的結果,因此,對於達不到一定規模標準的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來說,適當使用抽樣調查技術(包括典型調查技術),是比較科學的。

  5、強化資料管理、規範披露方式

  這次赴美考察,其資料管理機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對統計原始普查資料用戶(甚至接觸原始資料的工作人員)的保密制度非常嚴格和苛刻,有時資料用戶要對保密制度進行“宣誓承諾”後,才可以查閱,如研究部門使用資料只能在檔案室摘錄,而絕不允許複印,更不可能傳真和網路傳輸。這就確保了調查物件資訊不被外泄的權益。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們在資料發佈和披露的方式上,也需要向國際先進的做法借鑒。我們在統計資料的披露上,目前是“政府優先”甚至“政府唯一”原則,先內後外,先政府後社會。而美國的所有社會成員只能在新聞發佈的同一時間得到相關資料資訊。同一時間披露資料的制度,可以保證市場主體和公民平等的擁有資訊,避免市場主體和公民由於獲得政府資訊不對稱,而形成市場社會不均等。

  6、完善統計標準、改進工作手段

  統計標準作為統計語言,是進行國際統計交流與合作的基礎,也是經濟普查方案設計中不能回避的技術要素。目前各個統計領域均有國際上通行的統計標準,如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制度和頒佈的統計標準、北美統計標準和歐盟統計標準等。美國在經濟普查中,就特別注意統計資料的標準化,可比性和有用性。我們在包括經濟普查在內的統計活動,也應當盡可能採用國際統計標準。

  在完善統計標準的同時,我們還應改進工作手段,特別是推進統計資訊化建設,真正實現資料獲取和管理網路化,北京市在經濟普查過程中,其企業“網上直報”措施提供了值得總結的寶貴經驗,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完善資料庫建設,向新的文檔列印、技術列印匯總手段邁進,用“圖片文本”格式傳輸、發送資料。不僅提高工作效率和統計產品品質,還可提高用戶對資料的使用興趣和對經濟普查的配合興趣。

關于“經濟統計/美國經濟普查及對我們的啟示”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