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中國曆史/三國-孫吳帝系


三國-孫吳帝系

大帝孫權(229-252)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爲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爲討逆將軍,封吳侯。孫權生于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于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孫權15歲被舉爲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爲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複甘甯,圍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占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爲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爲首,主和以張昭爲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壹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爲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戰後,孫權爲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于儒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儒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代漢。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庸,曹丕授予孫權九賜。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爲關羽報仇,實爲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爲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彜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爲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226年,曹丕病逝。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229年,孫權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東吳政權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壹次北伐,禦駕親征合淝,卻敗于揚州都督滿寵。

  稱帝後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大將軍陸遜憂憤而卒。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字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爲太子,這爲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孫權 - 簡明曆史傳記

  吳國大帝。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他重視農業生産、興修水利、發展造船業、連通台灣、積極和印度等國外交、多次減免賦稅,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孫權 - 簡明演義傳記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的曆史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于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于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爲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山陽公載記》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吳曆》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儒須口壹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镞集中在船的壹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壹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曆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壹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于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采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壹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徒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爲建業。黃初二年(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爲便于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爲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曆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周二十裏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爲古代壹座真正的城市,爲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産。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産。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征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産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犢、運犢、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産。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台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247年,還爲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壹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壹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爲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孫堅次子。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再壹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爲壹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超過了曹操,劉備。

  但稱帝後,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終給身後東吳留下禍根。

歇後語

  孫權殺關羽—————嫁禍于人

傳說故事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裏介紹他能聽諷納谏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爲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壹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爲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麽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壹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妳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壹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壹定要醉倒在這裏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壹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妳爲什麽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爲了快樂,不認爲是壞事。孫權聽了,壹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廢帝孫亮(252-258)

  孫亮

  字:子明

  籍貫:吳郡富春

  生卒 243 — 260(18歲)

  官職:皇帝

  家庭成員:父:孫權

  人物傳記:

  孫權的第七子,吳國的第二代皇帝。他是個聰明的皇帝,看到孫縱專權,圖謀殺之,但最終失敗。帝位被廢,淪爲會稽王。

  曆史評價:

  陳壽:孫亮童孺而無賢輔,其替位不終,必然之勢也。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爲吳王,立長子登爲王太子。黃龍元年(229年),權稱帝,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登爲皇太子。太子官屬有諸葛恪、張休、顧譚、陳表等;賓客有謝景、範慎、刁玄等,“于是東宮號爲多士”。登生母身分低賤,連其姓氏都末見于史冊。孫權所愛王夫人生子和及霸,登常有讓位于和之意。孫權赤烏四年(241年)登死。下壹年,權立和爲太子,不久,封霸爲魯王。權之愛霸,更甚于和,對霸的待遇,同太子沒有什麽兩樣。因此,和、霸不睦,大以也分爲二部,比較正派的大臣如陸遜、諸葛恪、顧譚、朱據、屈晃、滕胤、施績、丁密等維護太子,公主魯班(孫權寵姬步夫人所生的長女,嫁給全綜)、全綜子寄、楊竺、吳安、孫奇等則想依靠魯王撈取政治上的好處,所以擁戴霸而“诋毀大子”。壹次,權得疾,譴太子到長沙恒王孫策廟祈禱,太子妃叔父家離廟很近.乃把太子請到家中。公主魯班聞知,乃向孫權進讒,言太子不去廟禱告.卻往妃家計議,于是和寵益衰,兩派大臣的爭鬥也更厲害。孫權認爲“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壹人立者,安得不亂”。乃廢太子和,賜魯王霸死。另立所愛潘夫人幼子孫亮爲太子。

  以上的事,不只是立誰爲太子的問題,而是孫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複雜的反映。其中最突出的事例,可以拿陸遜同孫權的關系來說明。陸遜是跟隨孫權時間較久、功勞很大的大臣,孫權早時把孫策之女嫁給了陸遜。呂蒙死後,陸遜成爲抗拒魏、蜀二國的主要支柱。但孫權對陸遜的重用主要在軍事方面,始終沒有交給陸遜軍政大權。最後權令遜代頤雍爲丞相時,雖口頭上說:“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實是:孫權不聽從陸遜屢求保安太子、降昏王之谏.又相繼流放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誅親近陸遜的吾縻。孫權更“累譴中使責讓遜”,使遜“憤而至卒”。逼死了陸遜。

  孫權所以逼死陸遜,決不只是因遜維護太子的問題,主要症結在于權認爲遜對其統治已構成威脅。根據當時情況,權所以疑忌和逼死遜,約有以下四個原因:

  (1)遜“世江東大族”,從祖康,廬江太守,康績,郁林太守,績從子綢,選曹尚書。遜族子凱,建武校尉,凱弟胤,交州刺史。陸績外甥邵爲丞相顧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顧邵子譚爲陸遜外甥,任左節度,加奉車都尉。譚弟承,奮威將軍。遜外甥姚信,太常。可見遜家族姻親甚爲顯赫,此爲孫權忌遜原因之壹。

  (2)呂蒙死後,遜壹直鎮守武昌,聲望至隆。吳國權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諸葛謹、潘睿、朱據等將相都與遜交好,特別是遜功高震主,爲權所畏忌。到孫權統治的後期,三國疆域大致己確定,權對外攻雖不足,守則有余。即無遜,亦可劃江自保,無何重大危險。所以僅只讓遜做了幾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孫權爲身後之計,怕嗣主駕馭不了遜,所以遜等越是擁戴太子和,孫權越疑惑不安。權在逼死遜之前,先剪除其親黨。以後孫權雖然立了幼子亮爲太子,但挑選的首輔,卻是資望較淺、社會關系比較單薄的僑居大族諸葛恪,就可以說明孫權是不願從陸、顧等枝葉繁茂的江東大族中選擇輔政者的。從史書記載上看,孫權于武多文少的呂蒙、淩統、朱然等死後,極爲哀悼傷懷。可是他不僅逼遜致死,並且還追诘遜子抗。這不是由于猜忌遜,還是什麽呢?

  (4)還有壹個不易被人們發覺的因素,即遜爲孫策之婿,權最初將策女嫁給遜時,當然是爲了加強君臣間的關系,但當遜功高震主時,這門親事便轉化爲雙方關系的不利因素。權的江東基業本來是從兄策手中繼承的,但權對策子並不與己子同樣看待,陳壽即認爲權對策子有虧待之處。壽在《孫策傳》評曰:“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義儉矣”。孫盛還爲此替權辯護,認爲這樣作.是爲了“正名定本,使貴賤殊貌,然後國無陵肆之責,後嗣罔猜忌之嫌”。孫盛這種看法,是迂闊而不切合事實的。權既定孫和爲太子,又給孫霸以過分的待遇,使之恕觊觎太子寶座,還談得上什麽“正名定本,使貴賤殊貌”呢?孫權諸子雖孩提亦封王,而策子卻終身爲侯,不是虧待是什麽呢?這壹點,連權本人也是不無內疚的。史言:“吳主寢疾,譴太子禱于長沙桓王廟”。權病了,不向其父武烈皇帝堅禱告,卻偏向兄長禱告,正說明權內心隱處也覺得對不住創業的兄長,怕他怪罪,所以才有此舉。權之猜防遜,不會與遜爲策婿毫無關聯。陳壽拿權與勾踐相比,正是他識見高超之處。非深知權之爲人,固不能道此。

  因此,我們可以概括爲壹句話,孫權與陸遜兩人的矛盾乃是君主專制與權勢大族矛盾的體現。孫吳統治集團內部各種矛盾和沖突的加劇、導致了吳國的衰落...

  其實孫亮非常聰明,觀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細致,常常能使疑難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爲壹般人所不及。



景帝孫休(258-264)

  孫權第六子,英年早逝的吳國第三任皇帝,在位六年,史稱「吳景帝」。  

  孫休字子烈,在孫權七個兒子中排行第六,是廢帝會稽王孫亮(孫權第七子、吳國第二任皇帝)的哥哥。孫休十三歲時,從中書郎射慈、郎中盛沖處求學;太元二年(252)孫權病逝之前,孫休十八歲時,受封爲琅琊王,居於虎林(今安徽貴池)。同年四月孫權病逝,孫休的弟弟孫亮繼位,諸葛恪(諸葛瑾之子)掌權。諸葛恪爲政治因素考量,不讓孫休駐於江邊重兵之地,而將孫休遷至丹陽郡(丹陽郡的郡治,就在首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就近監視。這段期間,丹陽太守李衡屢次找孫休麻煩,孫休不堪其擾,又遷徒而定居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太平三年(258)九月廿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爲會稽王,迎立孫休,孫休三次辭讓而受,改元永安,其時廿四歲。

  孫休登基後,首先封權臣孫綝爲丞相、荊州牧,孫綝的弟弟孫恩爲禦史大夫、衛將軍、中軍督,又封自己的舊部張布(琅琊王時期的左右將督)爲輔義將軍,孫和(孫權第三子,已死)之子孫皓爲烏程侯。原本找孫休麻煩的李衡知道大禍臨頭,自投監獄,但是孫休寬待李衡,還加封他將軍。

  這時,孫綝權傾朝野,孫休害怕孫綝再次政變,表面上對孫綝封官賞爵,籠絡有加,甚至將密告孫綝將謀反的人交給孫綝處理,又對孫綝的奏請從不批駁。但其實,孫休已經私下卻與張布等人密商圖謀,鏟除孫綝勢力。十二月八日臘八節,百官朝賀、公卿升殿時,張布、丁奉召武士在殿上抓住孫綝,當日處斬,其兄弟株連處死,而馀黨全部赦免。之前被孫峻、孫綝兄弟陷害至死的諸葛恪壹族、滕胤、呂據等全部得到平反改葬。孫休恥於和孫竣、孫綝兄弟同族,索性把他們的姓給奪了,改稱他們「故峻」、「故綝」。

  永安三年(260)秋,會稽傳出謠言,稱廢帝會稽王孫亮有野心複位,孫亮被貶爲侯官侯,《三國志 孫休傳》記載孫亮自殺於遣送途中。孫權的七個兒子,也只剩下驕縱好殺的五子孫奮,與六子孫休了。

  永安五年(262)八月,孫休立朱夫人爲皇後,孫〔雨單〕(上雨下單,音灣,是孫休造的字)爲太子,大赦。朱夫人是朱據與孫休姊姊所生的女兒,也就是孫休的外甥女,於赤烏末年間(約250年左右)納爲妃。十月,孫休任命濮陽興(孫休當琅琊王時,對孫休照顧有嘉的會稽郡長)爲丞相,丁密、孟宗爲左右禦史大夫。

  孫休在位期間,頒布推行不少嘉惠百姓的措施,例如:減少各家徵兵人數,使有男丁可以顧家;置學官、立五經博士,以榮譽賞賜鼓勵官吏及子弟進修學問;減輕農地賦稅,按田畝合理課徵,使官民雙贏,百姓足以自給,樂務正業,以此導正風氣、降低犯罪率;以及派人巡視民情,審察官吏清濁等等。

  孫休好讀典籍,欲博覽百家之言,只有春夏之間,白晝出獵射稚時放下書卷。孫休欲與博士祭酒韋昭、博士盛沖談論學術,但是這兩個人向來直言不諱,張布怕他們揭發自己的缺失,便藉口擔心他們蒙蔽主上、政事會因學業而廢馳,要孫休遠離韋昭、盛沖。

  孫休回答說:「我博覽群書,看過各式各樣人物,如今只是跟他們討論學問而已,臣下奸佞之類的事,不用他們說我也知道,是妳張布自己心虛了,有所顧忌!愛讀書不是壞事,政事與學問並不互相妨礙。」其實張布受孫休寵信,常專擅權勢、行止無禮,因而擔心被韋昭盛沖告狀,孫休也明白這點;但他同時又愈發擔心張布所言成真,以後竟然真的就疏遠韋昭、盛沖了。

  張布、濮陽興兩人深受寵愛,孫休即位後,二人跟著升官掌權,張布爲左將軍主持宮廷、濮陽興爲丞相主持政府,專權谄媚、互相包庇,令臣民大爲失望。

  永安六年(263)十月,锺會十八萬伐蜀,蜀漢向吳國求救。孫休派大將軍丁奉攻魏的壽春(安徽壽縣),將軍留平至南郡(湖北沙市)與上大將軍施績(朱然之子)研議軍情,將軍丁封、孫異則往沔中(湖北沔陽?),企圖「圍魏救蜀」,不久因劉禅降魏的消息傳來而作罷。

  永安七年(264)初,锺會、鄧艾死亡,蜀中百城無主,孫休又使撫軍將軍步協率軍西征,企圖占據蜀地,卻被永安白帝城守將羅憲以二千守軍大破。孫休怒,又遣鎮軍將軍陸抗,率征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等,再引兵三萬助步協。羅憲死守白帝城,陸抗圍城,經年不下,而魏國荊州刺史胡烈引兵南下來攻西陵(湖北宜昌,三峽東面出口),陸抗終於退兵。

  同年七月,孫休病重,不能說話,但還能寫字,手書召來丞相濮陽興,令太子孫〔雨單〕拜見;孫休搭住濮陽興的手臂,指著孫〔雨單〕,托孤給濮陽興(《三國志》裴注江表傳)而病逝,年三十歲,諡號「景皇帝」。「景」就是「大」的意思。

  這時,孫〔雨單〕年僅十五歲,正值國內外局勢動湯(去年蜀漢亡國,且交趾郡呂興叛亂投魏),民心希望較年長者領導,於是在左典軍萬彧推薦下,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說服了朱太後,迎接廿三歲的烏程侯孫皓(孫權時代的故太子孫和之子,亦爲孫權之孫)繼位,兩人因此種下日後殺身滅國之禍。

  《世說新語》上提到孫休喜歡射稚,常常早出晚歸。群臣莫不上谏,說:「稚這點小東西,哪足以皇上沈迷呢?」孫休說:「雖是小東西,稚這種動物氣節過人,所以我喜歡他。(喜歡射死他?怪哉。)」



末帝孫皓(264-280)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國三國時代東吳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孫權被廢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孫和的長子,也是東吳的最後壹位皇帝。

  雖然他的前任孫休已經有兒子,但孫休去世時這個兒子十分年幼。群臣鑒于蜀漢之亡,認爲主少國危,想立壹個較年長的君主,所以作爲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便被擁立繼位。孫皓即位後,追益父親爲文皇帝,並爲他舉行祭祀。

  據《三國志》記載,孫皓初立時,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宮女和放生宮內多余的珍禽異獸,壹時被譽爲令主。但很快他便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民心喪盡。另外,他也把擁立自己的家臣殺掉 (據說他們後悔擁立孫皓,被他知道而見殺) ,又曾遷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漢),大興土木。

  孫皓即位的次年,曹魏的司馬炎受禅稱帝,建立西晉。司馬炎本來打算立刻攻伐東吳,但國內贊成及反對征吳的兩派發生紛爭,使吳國在這段時期得以苟延殘喘。

  孫皓曾任用陸遜的族子陸凱爲丞相。陸遜次子陸抗亦被孫皓委派鎮守襄陽等處的邊防。兩人均是東吳名臣。據正史記載,孫皓曾對兩人的直谏有所不滿,但因他們家族勢大,孫皓始終沒有懲罰他們和他們的子孫。

  陸凱、陸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繼去世。吳國失去了兩位重臣,政局轉壞。不久,西晉內部達成了伐吳的壹致意見,遂于280年揮軍南下。在西晉強大的軍事攻勢下,吳軍毫無抵抗之力。結果建業陷落,吳國滅亡,孫皓本人也成了晉武帝的俘虜。

  孫皓歸晉之後,被封爲歸命侯,四年後去世。

關于“中國曆史/三國-孫吳帝系”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