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三年問


三年問

  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踐之節,而不可損益也。故曰:無易之道也。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者,稱情而立文,所以爲至痛極也。斬衰且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爲至痛飾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斷之者,豈不送死者有已,複生有節哉?凡生天地之間者,有血氣之屬必有知,有知之屬莫不知愛其類;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群匹,越月逾時焉,則必反巡,過其故鄉,翔回焉,鳴號焉,蹢躅焉,踟蹰焉,然後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猶有啁之頃焉,然後乃能去之;故有血氣之屬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親也,至死不窮。將由夫患邪淫之人與,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從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夫焉能相與群居而不亂乎?將由夫修飾之君子與,則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驷之過隙,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故先王焉爲之立中制節,壹使足以成文理,則釋之矣。

  然則何以至期也?曰:至親以期斷。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爲隆,缌小功以爲殺,期九月以爲間。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則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盡矣。故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達喪也。」

翻譯

  守喪三年是根據什麽來制定的呢?回答是:這是根據內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與之相稱的禮文,藉此來表明親屬的關系,區別親疏貴賤的界限,因而是不可隨意增減的。所以說,這是不可改變的原則。創傷深重,複原的曰子就長;悲痛得厲害,平複的時間就慢。守喪三年的規定,就是根據內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與之相稱的禮文,用來表示無以複加的悲痛。身穿斬衰,手持直杖,住在倚廬,進食稀粥,睡在草苫上,用土塊當枕頭,凡此種種,都是爲了表示無限的悲痛。三年的守喪期限,實際上二十五個月就結束了。雖然孝子的哀痛還沒有結束,對父母的思念仍然存在,可是守喪的期限卻到此爲止,這是因爲對死者的懷念總得有個停止、對于活著的人也總得恢複正常生活吧?

  天地之間的壹切生物,只要是高等的動物,必定都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動物,沒有不知道愛護自己同類的。就說大的鳥獸吧,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同伴,過了壹月,過了壹季,還要拐回來巡視;經過過去居住的巢穴時,必定要盤旋,要號叫,要徘徊良久,然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即使像燕子、麻雀壹類的小鳥,在這種情況下,也要叽叽喳喳地哀鳴壹陣,然後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在所有的高等動物之中,沒有比人更富于感情的了。所以,人對于死去的雙親,至死也不會忘懷。如果由著那些愚蠢無知或者放蕩無羁者的意思去辦,他們就會早上死了父母,晚上就會忘掉。如果對他們放任不管,那豈不成了連鳥獸也不如了,還怎麽能夠讓大家過集體生活而不發生混亂呢?如果由著那些講究禮儀的君子的意思去辦,則三年的喪服,二十五個月就宣告結束,就像彈指壹揮之間那樣地迅速。如果成全他們的心願,那將是哀痛永遠沒有結束之曰。所以先王爲賢人與小人制定了壹個折中的禮節,使大家都感到合情合理,然後除去喪服。

  那麽喪期爲壹年的喪服是根據什麽制定的呢?回答是:爲某些至親而不至尊的親屬服喪滿壹年就應除服。這是什麽道理呢?回答是:壹年之中,天地已經運行了壹周,四季已經循環了壹遍,天地之間,萬象無不更新,所以制定出壹年的喪服來效法它。

  那麽爲什麽有的喪期是三年呢?回答是:這是爲了更加隆重其事,于是使喪期延長壹倍,所以要過兩個周年才除去喪服。那麽喪期是九月以下的又是何道理呢?因爲有的親屬趕不上至親那麽親,于是喪期也就達不到壹年。

  所以五服之中,斬衰三年是最爲隆重的喪服,絕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是最輕的喪服,齊衰壹周年和大功九月是二者之間的喪服。這種規定,上則取法于天,下則取法于地,中間則取法于人情,人們之所以能夠集體生活而又和諧壹致的道理都表現出來了。所以三年之喪,是人情味十足的壹種禮儀。這種最爲隆重的禮儀,是曆代天子所共同遵循的,是古往今來無人違背的,也不知道究竟已經實行了多麽長的時間了。孔子說:“孩子生下三年以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孩子爲之服喪三年,這也是普天之下通行的喪禮。”

關于“三年問”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