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之謎/鄭和下西洋的謎團:有人在1420年看見中國船?
【標題】:鄭和下西洋的謎團:有人在1420年看見中國船?
【內容】:明成祖朱棣,他登基後不顧其父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訓》,欽命三寶太監鄭和出使西洋,堪稱世界航海史上亙古未有的壯舉。壹 1457年,義大利傳教士毛羅FraMauro應葡萄牙王阿豐索五世AlfonsoV邀請繪製世界地圖,兩年後完成。1459年,這幅重要的地圖由威尼斯貴族特雷維薩諾St efanoTre鄄visano送往里斯本,不久神秘失蹤。所幸毛羅本人為威尼斯大公制作了一件副本,幾經輾轉,終於保留下來。將近五個半世紀後,人們在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NazionaleMar鄄ciana,Venice目睹了這幅地圖。令我失望的是,面前的這幅古地圖如同紛亂的星圖,令我困惑不解。 工作人員將這幅圓形地圖旋轉了180度,一幅我熟悉的世界圖景便清晰呈現在眼前。我不僅看到了日本列島,而且清楚地找到了中國的海岸線。15世紀,西方人開始用他們的畫筆和艦艇逼近東方。 更重要的發現在於,在《毛羅世界地圖》的一條注記中,記錄了一項重要的史實———大約在1420年左右,有一條大船或稱“印度的中國式帆船”橫越印度洋,通過迪布角外的男島、女島,繞過好望角,取道綠色群島和暗海,向西和西南方向連續航行40天,約2000海裏,但見水天一色,別無他物,便在第70天回到迪布角。在注記旁邊,毛羅還畫了一張中國帆船的圖片。據臺灣大學教授淩純聲考證,葡萄牙語oncho一名,來自漢語“船”。那麼,這艘闖入了葡萄牙人視野的中國船,究竟是何人駕駛地圖上所記載的航行海域,又在哪里?貳從中國的史料中,我幾乎找不出有關這支船隊海上經歷的任何記載。1420年,即明永樂十八年,官方檔中記錄的重大事件,首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就在第二年的年初,北京紫禁城發生了一場大火,剛剛落成的三大殿蕩然無存。然而,給朱棣形成打擊的,不是這場意外的火災,而是朝中大臣對於鄭和下西洋的一片反對之聲,要求停止航行的呼聲越來越高。一個早晨,他讀到了翰林院侍讀李時勉和侍講鄒輯的上書,他們在這份上書中抱怨說:“連年四方蠻夷朝貢之使相望於道,實罷(疲)中國。宜明詔海外諸國,近者三年,遠者五年一來朝貢,庶幾官民兩便。”《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二十 李時勉和鄒輯的措辭十分巧妙,他們把終止航行的理由說成是由於鄭和下西洋,改善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使它們不斷派遣使節進京朝貢,搞得有關接待部門應接不暇,總之,是送禮的客人太多,令人不勝其煩,不如少招惹他們,以免勞民傷財。 顯然,這份略顯幽默的上書只要求結果,卻掩蓋了他們的真正動因,那就是這個強盛的帝國在歌舞昇平的背後,正面臨全面的經濟和社會危機。讓我們回到西元1403年,這一年,中國有兩個皇帝———六月以前,是建文帝朱允火文;六月以後,則換成了明成祖朱棣。在經過了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從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火文的手裏奪取了政權,在南京登基,建元“永樂”。一個充滿雄心的皇帝的上臺,意味著一系列不朽事業的開始。幾乎在他上臺的同時,他就已經下定了遷都北京以及重新疏浚在元代已經被廢棄的大運河的決心。這兩件事情的因果聯繫是,由於北京已成他的常駐之地,因而他每年要“將400萬石每石合107.4公升從南方各省徵集的‘稅糧’漕運到北方,漕運的數目相當於全國地稅收的七分之一”。《縱樂的困惑》,[加]蔔正民著,第40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西元1411至1415年,僅清理山東境內的河床,就動用民工16.5萬人。同上同一年,朱棣動用三千文士,歷時三年,編纂總字數多達3.7億的《永樂大典》。兩年後,他派遣鄭和組建一支前所未有的龐大船隊,駛向埋伏著巨大風險的茫茫大海。 帝王的每一次壯舉都是一擲千金的豪賭,只不過人們通常只關注他器宇軒昂的表情,而遺忘他手中的賭注。為數不多的史料使我們有可能計算鄭和遠航的成本。據明人王士性記載:“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余萬,費十載,尚剩百余萬歸。”《廣志繹》卷一據此,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結論,鄭和之行,淨虧損白銀六百萬兩。 實際上,朱棣時代,大明王朝每年的支出,常常是實際歲入的兩至三倍。因此著名史學家黃仁宇先生才有了“永樂初年之通貨膨脹,仍變本加厲”《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見《放寬歷史的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之說。無奈之中,政府只能通過增加徭役,來有限度地緩解國庫的壓力。在鄭和出發的第二年,即西元1406年,朱棣便修改了由他父親朱元璋制定的規則,將農民在農閒季節服三十天徭役、工匠服三個月徭役的指標一律延長至六個月,而1410年的政府報告則顯示,這批服役者在一年之後,仍未歸來。 部分大臣的要求應當說是正當的,他們希望以內河漕運取代海運,通過剛剛得到疏浚的大運河,刺激國內貿易的發展,使這個屢經戰亂的國度得以生息。實際上,在永樂初年,大運河上已經出現“走私”行為,由於大運河未被限定在官用交通之內,大運河很快成為南北貿易的媒介,使得朱元璋時代死氣沉沉的國內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在大臣們眼裏,漕運對經濟發展的刺激作用遠勝於將大把來之不易的白銀無謂地拋向大海。 但是朱棣仍然執迷不悟,就在接到上書的這年冬天,他又命令鄭和進行了第六次大規模遠航。這次也是這位充滿野心的帝王生前見證的最後一次遠航。 現在,讓我們暫停上面的敍述,拿出片刻時間進行思考: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他至死不渝地把目光投向大海那深不可測的海洋,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魔力朱棣顯然是一個精明的皇帝,那麼在他高昂的投資背後,他期待著什麼樣的回報一次比一次走得更遠的船隊,究竟會給他帶回怎樣的消息?三 有人把目光集中到一個神秘人物的消失上,而這支龐大的船隊,就是為了尋找到這個人。這個價值超過一支遠洋船隊的重要人物不是別人,而是朱棣通過四年戰爭推翻的那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火文。據《明史·恭閔帝本紀》記載,朱棣在攻入南京金川門的當天,“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遮蔽了建文帝的去路———他是蹈火自焚,還是趁亂遠逃這個疑問一直令朱棣如坐針氈。《明實錄》披露了一條為歷代學者所忽略,卻至關重要的細節,朱棣在“六月奪嫡”,攻入南京紫禁城後,卻沒有找到王朝的玉璽。那塊“受命於天”的玉璽使朱棣陷入尷尬———它標明了朱允火文作為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接班人的政權合法性,只要朱允火文願意,他隨時可以以那方玉璽號令天下。可以說,那方玉璽本身就是政權。它控制著千萬顆人頭的命運,因而,它比任何金錢都重要得多。 當我試圖在史料中尋找線索,又一張地圖引起我的注意。朱棣率領大軍殺入都城南京這一天,走投無路的建文帝朱允火文下令燒毀宮殿,同時慌忙找來老皇帝朱元璋生前留給他的一隻鐵箱,打開箱蓋,發現最上面是一張羊皮,羊皮中裹著一幅以墨繪製的地圖,圖中標明乾宮旁邊古井中,有一地下通道,通往長江附近的孔廟。而另外一張地圖,則繪出以孔廟為起點,前往武昌的道路。顯然,這是朱元璋擔心孫子無力應對叔父們的挑戰,而精心為他準備的逃亡之路。這並不是實測地圖,而僅僅是一幅示意圖。作為千軍萬馬的統帥,朱元璋可以算得上半個地理學家,對江南地形的瞭若指掌,使他為他的孫子設計了一條最便捷的逃亡之路。據說,朱允火文在讀過這張地圖後,便毫不猶豫地取出鐵箱裏事先備好的袈裟、草鞋、僧帽、度牒、剃刀、銀錢等物,削髮扮作僧人,經由孔廟,逃出京城。 這幅地圖僅存于一些歷史秘錄中,除了朱允火文本人,幾乎沒有人見到過它的真實面目。那麼,它是否存在這幅簡單的示意圖,是否能夠挽救這位落難皇帝的生命 在鄭和家鄉的一塊碑記上,我讀到如下文字: 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於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塚墳塋祭掃追□至□十二月吉日□還記耳。 我注視著《鄭和還鄉掃墓記》,既然是“奉命還鄉”,那麼,掃墓就只是一個藉口。或許,此次返鄉,與他率船隊下西洋一樣,擔負著秘而不宣的使命。因一個皇帝的逃亡而將自己的大部分生命託付給道路和地圖的人,究竟還有多少永樂二年西元1404年正月底,鄭和的朋友、太監李挺,受朱棣之命,開始偵察朱允火文的蹤跡。他率先從武昌羅漢寺得到有關兩位神秘僧人的線索,繼而從潯陽得到他們曾搭船由鄱陽湖南下的消息,又從信江得知,曾有一位賣鹽商人陪伴二人,由鷹潭向南出發,有可能向福建方向行進。 李挺很快追蹤到福建泉州。至少在西元8世紀以前,泉州就已是東西方航線上的重要港口,是中國向南亞、西亞、東非地區航行的起點,在這裏,能夠見到各種膚色的商人,以各自不同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的海上經歷。泉州開元寺住持念海和尚告訴李挺,去年底,有兩位從內地來的僧人,踏上一艘阿拉伯的商船出海。李挺相信,建文帝迫於在國內已無處落腳,已經逃往國外求生。海天茫茫,他到底要去往哪里?肆 蒼茫的大海使追蹤者黯然止步。翻卷的白浪湮沒了逃亡者的足跡。當搜捕行動在國內幾乎窮盡了所有的道路以後,泉州這個濕熱的南方港口,使得那位舊日帝王的蹤跡顯得更加飄忽不定。那條阿拉伯商船將通往哪座城市那位神秘的漂泊者最終將在哪里悄然登岸 鄭和、李挺,甚至朱棣本人,或許都曾面對當時那幅著名的世界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陷入沉思,搜尋著埋藏在地圖裏的線索。 至少從蒙元時代開始,全球化的進程就已經開始。隨著歐亞大陸上一個龐大帝國的建立,旅行家、傳教士、商旅、航海家開始在歐亞之間的陸地和海域間暢通無阻。中國人眼中的“天下”,突然間變得無限擴大,並且隨著探險者的不斷挺進而呈幾何級數增長。朱棣曾經在與鄭和的談話中,對他父親的閉關鎖國政策深表不滿。據《傑出航海家鄭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研究》,陳水源著,臺灣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在西方人想像和尋找東方航線的時候,東方人同時也在尋找著真正通向“西天”的海上通道。中國與西方這兩大文明系統在中世紀幾乎同時相向而行,互為目的地,這種歷史現象,絕不能以巧合來形容。在內陸被窮盡的道路,在海上獲得了延長線。令中國的航行者困惑的是,這條延長線,是遲早有一個終點,還是永無止境。 遠方的輪廓在中國的古地圖上日益清晰起來。這幅令後來的地理學家歎為觀止的《混一疆理圖》,與那位遠遁的皇帝還有著微妙的聯繫。朱允火文登基的時候,朝鮮李朝使節金士衡、李茂前來祝賀,據分析,他們可能在南京文淵閣見到了那幅繪於元代、後來失傳的世界地圖《聲教廣被圖》和天臺僧人清氵睿的《混一疆理圖》,並將複本攜回本國。李朝太宗二年1402年,經金士衡和李茂初步考訂,由李薈詳細校對,由權近補充朝鮮和日本部分,最後合成一幅新地圖,在絹上,繪製成寬四尺1.30公尺,長五尺1.60公尺的新圖,名為《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原圖在繪成之後,同樣神秘地消失,我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是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收藏的15世紀末的摹繪本。在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我見到龍谷大學藏1500年摹本的攝影本。建文帝是否閱讀過這幅地圖,躊躇滿志的他,是否能夠預想到這幅地圖日後將成為他海上沉浮的嚮導 逃亡的朱允火文,以及那艘可能存在的阿位伯商船,將朱棣的目光牽向遠方。這幅精緻的地圖所描繪的世界盡頭,是南非的好望角。在《毛羅世界地圖》描繪東方海岸線之前將近一個世紀,中國人就已經對非洲地理有著明確的認識。英國史學家、皇家海軍退役軍官門西斯GavinMeizies在他引起巨大爭議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中稱,《混一疆理圖》是當時最先進的世界地圖,其亞洲與非洲細部中,好望角被勾勒得極為精確。他堅信鄭和船隊曾經繞過好望角,而一位曾經與中國船隊在古裏相遇的威尼斯商人孔蒂Nic鄄colodeiConti,約13951469帶回西方的、由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則令他的威尼斯同鄉毛羅大開眼界。1421:TheYearChinaDiscoveredtheWorld,《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文版,第111頁,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這等於暗示我們,在《混一疆理圖》和《毛羅世界地圖》之間,孔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中間人。伍 我看到了這些地圖之間的隱秘聯繫,那些散落在不同的博物館裏,彼此孤立的地圖,在我的頭腦裏已被疊放在一起。它們之間漫長的時間間隔消失了,我仿佛看到一個連續的動畫過程,那一張張接替出現的地圖,使得大陸與海洋的輪廓不斷飄動,如同一幅正在成形的寫生圖畫,逐漸變得清晰和準確。 我似乎看到地圖大面積的深藍暗示的兇險,看到在無數圓點表示的島嶼與港口間遊動的古船。在絡繹不絕的航行者中,一個流亡者的背影顯得微不足道。 明永樂三年六月己卯,西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船隊正式從江蘇劉家港出航,至福建長樂集結並等待季風,開始了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旅程。劉家港原本只是一個貧窮的產稻村落,此時已成為一個“高檣大桅,集如林木”的港口。鄭和在這裏登上他的寶船,並對船隻進行編隊,開始了他不可思議的旅程。此後,又於西元1408、1412、1416、1421、1424和1430年先後出洋。 上升的船帆像樹幹上迅速生長的肥碩的樹冠,在強勁的風中呈現出飽滿的弧度。六十二艘巨船同時啟動,仿佛一座漂移的城市。每只船都是一台巨大而複雜的機器,把每個人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但仍有一些水手聚集在甲板上,手裏攥著情人的信物,抻長脖子,依依不捨地向故鄉作最後的瞭望。船隊在全速前進,水鳥漫天飛舞———它們或許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測速員在船頭的甲板上將一支木片拋到海面上,然後以同樣的速度向船尾行走,計算出所需時間,除船的長度,就得出目前的船速。報告船速的聲音在海濤聲中若隱若現。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動機,直到今天,學者們仍在爭論不休。這支耗資巨大的船隊,難道真的只是一支豪華的偵緝隊嗎一個已不在位的皇帝,真的能夠對世界歷史施加如此之大的影響嗎倘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又是什麼力量能夠撬動一支如此龐大的船隊是什麼原因,使這支船隊獲得了原始的推動力,並且一直航行到遙遠的非洲顧起元在其1628年編纂的《客座贅語》中透露,在14651487年間,朝廷下令在國家檔案館中查找有關鄭和出海的全部文獻,並由兵部侍郎劉大夏負責將它們焚毀。從那時起,鄭和就永遠緘口不言了。 我在今天所能面對的,依舊是一幅地圖,一幅由鄭和本人親手繪製的航海圖。這幅地圖,描述了船隊自劉家港出發,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全過程。由於明代學者茅元儀將它輯錄入《武備志》一書,它才躲過了被焚毀的命運而流傳至今。那麼,這幅地圖,是朱允火文手持的那幅逃亡地圖在空間上的接續嗎長樂,是否可以被認為兩條線路的銜接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幅地圖,或者說這支空前絕後的龐大船隊,無論主觀上的動機如何,客觀上對當時的東西方地圖進行了一次難得的實地檢測和修正,它將東方人和西方人對於海洋的所有認識聯繫在一起。儘管對它的解讀同樣需要膽識和智慧,但是顯然,這幅地圖將是我們進入15世紀的導遊,有關歷史的所有的答案,都須從這幅地圖中尋找
【序號】: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