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世界之最/世界遺產/佩特拉



【標題】:佩特拉

【內容】: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是納米泰人沙漠商隊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敘利亞腓尼基之間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鑲嵌在環形山的岩石裏,到處是小路和峽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遺址。古希臘建築與古代東方傳統在這裏交匯相融。

       

       佩特拉約建於西元前300年。從佩特拉中部出發經半小時的山路便到達代爾,有人稱這為修道院,也有人稱之為廟宇。

      

      這是又一座類似于寶庫的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築――高40米,寬46米。入口高達8米,使得任何站在裏面的人都顯得極其渺小。進入其中後有一巨室,石階盡頭是一壁龕,其中或許存放過一位神的塑像。持某種觀點的人認為,代爾是重要的進行宗教慶祝活動的場所。前面的空地是專門容納前來朝拜的巨大人群的。提到佩特拉,很可能有人會脫口說出一名很熟悉的名言“一座玖瑰紅的城市,其歷史有人類歷史的一半。”這是19世紀的一個英國詩人J·W·柏根的一首詩裏的一句。幾年之後,當伯根去該地參觀後,他不得不承認當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確切的,佩特拉並非是玫瑰紅色的,它甚至不能稱為一座城市,卻更像一座紀念碑似的公墓――這兒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現在已不復存在。

       

     這裏有許多元法解答的問題,而神秘的氣氛使得這原已特別的地方更具吸引力。西元前6世紀,一支稱作納巴泰的遊牧部落控制了約旦阿拉伯幹河(意為一年中某段時間內河水氾濫的溝壑或幹灑穀)的東部,亞喀巴與死海間的一片長峽谷區域。由於控制了重要的貿易通道,納巴泰人變得強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們的遺產。這處的墓碑群曾被當作是房屋,現在人們認識到這是些墳墓,開鑿于海拔914米的難以到達的岩石中。有的圖案細緻典雅;有的是納巴泰特色的“階梯式”山牆壓頂裝飾,體現了埃及和亞述建築的風格。整個建築重點放在正面,內部則是毫無裝飾的巨室。  西元106年,佩特拉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擁有廣場、公共浴室、劇場等所有古羅馬文化常有的建築。隨著古城巴爾米拉消沉了。幾百年中,佩特拉只為當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西元1812年,佩特拉被重新發現。當時一個名叫約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險者,能說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說服了當地的一位嚮導,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獻一頭山羊。有人謠傳說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沒有城市。那位嚮導帶著伯克哈特,沿著如今遊客到佩特拉的必經之路錫克――-一條深陷在岩石的狹窄的裂縫――來到一座令人難忘的建築物前,其正面寬27米,高40米。  這座建築就是“寶庫”。這一建築的設計風格與其說是納巴泰式,不如說是古典式的。儘管如此,寶庫仍是佩特拉最著名的紀念碑。正面頂部的甕被認為曾是用來存放某位法老財寶的,以前許多的旅遊者曾嘗試用槍擊中這只甕以獲取其中的財寶。  山谷在寶庫的一邊展開,展現出眾多的開鑿於岩石中的墳墓。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構成,也摻雜著很多其他顏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風中,受到侵蝕而無法辨認。有足夠的考古學方面的證據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紅的也不是類似鮭魚的粉紅色,而灰泥粉飾,與今天看到的情況完全不同。另一方面,當人們沿著狹窄、隱蔽的錫克前進時,忽然間看見了陽光堅照射下的寶庫正面,毫無疑問,這樣的經歷在任何時代都給人一種驚奇的感受。  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兩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塊被夷平的地,約有61米長,18米寬。高地被理解成用於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高祭臺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納巴泰人供奉兩個神:杜莎裏斯和阿爾烏紮。這裏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來排放血的,有跡象表明,納巴泰人曾用人來進行祭祀。

【序號】:41

關于“世界之最/世界遺產/佩特拉”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