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國旗是1900年清王朝的金龍旗, 由洋務派首領李鴻章設計。旗的底色為黃色,畫有虎、豹、龍、麒麟、八卦等圖形,最初是三角形,後來又改為長方形。辛亥革命後,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採用了紅、黃、藍、白、黑五色一次橫排的五色旗為國旗,寓意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的共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將國旗改為孫中山先生創建興中會時,由革命志士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白日象徵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個時辰,光芒尖鋒象徵著革命銳進,紅色的底色象徵革命,以表示蔣介石追隨孫中山先生的含義(當然是司馬昭之心了)。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仍然沿用國民革命軍的旗幟。“八七”會議後,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在江西修水設計出來。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有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繪有鐮刀斧頭的圖案,代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在旗面左側與旗和旗杆相連的一條白布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這面旗幟的整個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1949年9月27日,由國歌的詞作者田漢建議,在毛主席的首肯下, 來自上海的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獲得了一致的同意,從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