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世界歷史/盧旺達



  盧旺達共和國位于赤道非洲東部,北接烏幹達,南連布隆迪,東與坦桑尼亞接境,西與紮伊爾毗鄰。面積爲26338平方公裏。人口600萬(1983),居民中胡圖人占90%,其余爲特瓦人和圖西人,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原始宗教。官方語言爲盧旺達語和法語。首都基加利。

  王國的建立與淪爲殖民地

  盧旺達是非洲大湖區較早形成的國家。特瓦人是當地原始居民。胡圖人大約于2 世紀從乍得湖、尼日爾河壹帶遷移來。約在14~15世紀,圖西人遊牧部落相繼遷入,對當地的胡圖人農民和特瓦人建立了封建保護制度,魯甘祖·布溫巴在基加利附近布瓦納坎布韋地區建立了王國。16世紀,王國向外擴張,逐步兼並中部地區。19世紀後半葉,國王(姆瓦米)基格裏·魯瓦布吉裏基本上統壹了盧旺達全境。建立起由軍事酋長、土地酋長和牧民酋長組成的地方行政機構,各級酋長的權限和任期,均由國王決定,從而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與此同時,圖西人統治者對胡圖人采取了壹種特殊的封建保護制度,即“布哈克”(指“牛群契約”或“放牧契約”),宣稱國王是牛群和土地的唯壹所有者,也是最高的保護人,並以此建立起國王對酋長、農牧民的保護關系,使廣大胡圖人農牧民降到農奴地位。

  1885年歐洲列強的柏林會議,把坦噶尼喀連同盧旺達和布隆迪劃爲德國勢力範圍。1889年10月,德國宣布盧旺達爲德屬東非的“保護地”。德國殖民當局在1891年以後對盧旺達實行間接統治,保留原有的國家機構,由德國總督通過其駐紮官來監管當地的自治。1895年又宣布壹切土地均爲王土,而殖民當局有權出賣或是出租土地。1899年,德國殖民當局把盧旺達和布隆迪合並,劃歸德屬東非殖民地,改稱盧安達-烏隆迪,實行間接統治。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盧旺達被國際聯盟劃爲委任統治地。1922年 7月盧旺達-烏隆迪被委托給比利時統治。比利時政府把盧旺達並入比屬剛果殖民地。此後,德國和比利時派出殖民官員實行間接統治,他們與姆瓦米相互利用,加強姆瓦米的專制。盧旺達各族人民在1911~1912年和1928年掀起大規模的反殖民主義鬥爭。

  盧旺達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旺達-烏隆迪又由前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地改爲聯合國托管地,仍由比利時治理。盧旺達胡圖人上層分子對圖西貴族長期把持行政和經濟部門深爲不滿,1957年 3月,壹批胡圖人知識分子發表《巴胡圖宣言》,提出胡圖族應享有平等權利並要求廢除圖西貴族的特權。1957年 6月G.卡伊班達創立了政治組織──穆胡圖社會運動,1959年10月19日改組爲胡圖解放運動黨,即帕梅胡圖黨。

  1959年11月間,由于民族矛盾加劇,許多地方發生了胡圖人農民暴動。比利時殖民者挑起圖西人和胡圖人農民的激烈沖突,造成嚴重流血事件,殖民當局以恢複秩序爲名進行鎮壓,大量圖西人難民流亡鄰國。

  1960年6~7月間,比利時殖民當局實施改革,以鄉爲單位取代小酋長轄區,舉行鄉政選舉。帕梅胡圖黨在選舉中獲勝,取得了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權。1961年 1月,比利時殖民當局與盧旺達各主要政黨代表就盧旺達的政治前途問題舉行壹次圓桌會議,比利時當局被迫同意盧旺達-烏隆迪自治。1961年1月28日,盧旺達中部城市吉塔拉馬發生政變,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帕梅胡圖黨控制了臨時政府和議會,推翻了圖西人君主政體。1962年 6月27日,第1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結束對盧旺達-烏隆迪的托管統治,允其獨立。盧旺達拒絕聯合國關于兩國成立聯邦的提議,于1962年7月1日單獨宣布獨立,成立盧旺達共和國。帕梅胡圖黨爲執政黨,卡伊班達任總統。

  獨立後的盧旺達

  卡伊班達政府對外實行親西方政策,對內實行民族壓迫政策,胡圖人與圖西人間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1973年7月5日,以J.哈比亞利馬納少將爲首的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卡伊班達政府,成立了第二共和國。哈比亞利馬納自任總統。1975年7月5日,哈比亞利馬納宣布成立全國發展革命運動,並擔任主席1978年12月盧旺達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選舉總統,哈比亞利馬納當選 。1983年12月通過大選,哈比亞利馬納連任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執政以來,實行各族和睦政策,采取壹系列措施,使長期對立的兩民族間的矛盾得到調解。提出自力更生的口號,強調發展民族經濟,重視農業生産,糧食産量有了較快的增長,人民生活不同程度上也得到改善。對外實行睦鄰友好政策,較好地解決了同鄰國布隆迪、烏幹達等的關系。1971年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


盧旺達其他相關資訊

世界各地 國際區號 地圖集錦 世界國旗 世界貨幣 世界歷史

關于“世界歷史/盧旺達”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