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中國曆史/明帝系


明帝系

(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8)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豪州人。

  朱元璋生在壹個普通農民的家庭,17歲那年,家鄉流行瘟疫,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死去,青年朱元璋只得出家當和尚,以求溫飽。誰知和尚也並不好當,不久後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這次外出可以說對朱元璋的壹生影響非常大,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身體,同時也使他初步接觸了壹些反元的思想。

  回到家鄉後不久,由小時的玩伴湯和介紹,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由于他的睿智與勇敢,很快成爲了郭子興的心腹,並取了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爲妻。在郭子興部下期間,朱元璋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並掌握了壹只真正屬于自己的隊伍,這使得在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很輕易地就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取得了對這只隊伍的控制權。 朱元璋並不滿足以得的地盤,他要大占宏圖就要有穩定的根據地,這樣南京(集慶)就走入了他的視線。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並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同時采納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良、緩稱王”大力發展生産,爲今後的更大的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他在南京外圍大敗陳友亮,鄱陽湖血戰徹底擊潰比自己強大的陳友亮軍團,消滅浙江的張士誠,沈殺韓林兒,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逐個消滅了各個勢力,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同年將元順帝趕出北京。

  建國後,他采取與民安息的政策,減免賦稅,頒布《大明律》穩定社會秩序。同時他廢除丞相,實行六部制,改禦史台爲督察院,實行衛所制,使武將與兵權分離,設立錦衣衛,對朝臣和百姓進行監督,這壹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權得到大大的加強。

  朱元璋的屢興大獄在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壹筆,洪武時期的功臣除了耿並文等少數幾個外,其余全部被殺。胡惟庸壹案,牽連被殺者達三萬人,朱元璋晚年的藍玉案又牽連了壹萬五千人。以至于到了靖難之役南京朝廷竟無將可派,可以說朱元璋的分封外藩和大殺功臣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的失敗。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病死于南京,在位31年,終年71歲。

(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1399-1402)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太子朱標的長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爲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麽將皇二、三子立于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爲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壹但由于爭儲而出現內讧,後果將非常嚴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爲皇太孫(朱標長子早逝)。 洪武三十壹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爲建文元年。從年號上不難看出,壹個建文,壹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壹樣,過于柔弱,過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會吃大虧。

  建文帝即位之後,壹改洪武時期的緊張氣氛,使中國大地吹過了壹陣清風,他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對先朝的政治實行改革,爲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壹個寬松的環境。 在改革中的壹項重要措施就是削番,當時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權,他們在自己的番地爲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備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壹位,當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亡故,朱棣成爲了皇子中的最長者,而且隨著朱棣在對蒙古作戰的過程中不斷壯大,他已經成爲了皇權最大的威脅。

  可以說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針對燕王壹人的。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這是他的第壹個錯誤。他並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即引起了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准備。在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爲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 在最初的戰鬥中朝廷的兵力占絕對優勢,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揮不當,明軍屢遭敗績。但由于兵力所限,燕軍占領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棄,因此雙方展開了拉鋸戰。在此期間明軍中湧現出了壹批比較優秀的將領,他們的頑強抵抗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朱允炆的軟弱再壹次顯示出來,他的壹道聖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過了多次劫難,建文帝的婦人之仁最終將朝廷推向了深淵。 經過四年的拉鋸戰之後,燕王正確分析了形勢,只要建文帝在壹天,地方軍對就會抵抗壹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壹旦攻占了南京,趕走了建文帝,那麽自己就可以成爲壹國之君,相信也沒有多少人反對,因爲大家都是觀望的態度。

  于是燕軍繞過大城市、壹路南下,當時的建文朝廷已經亂作了壹團,很多地方將領按兵不動,很快燕軍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內的親王與某些將領又擅自開門投降,南京終于被占領,建文帝不知所終,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幾乎沒有人反對。朱棣的靖難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號永樂。 而在朝廷內卻是另壹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殺卻有千人。永樂朝廷幾乎無人可用,可見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爲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壹樣,皇帝注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壹個悲劇人物。

(3)明成祖朱棣(永樂1403-1424)

  明成祖朱棣是曆史上爭議頗大的壹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只有衆人自己把握了。

  朱棣十壹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爲燕王,並于二十壹歲就藩北京,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甯,他是作爲壹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衆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爲了壹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爲北方最強的壹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壹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番。在先後削奪了五位番王後,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

  由于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殆盡,因此朝廷只得派壹些年輕將領挂帥。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壹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于它的壹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搗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爲清除建文余黨,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壹時期産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壹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爲了舉足輕重的人物。這也是明朝宦官專政的禍根。

  永樂時期的壹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因爲當時有人傳說建文帝從海上逃跑了,朱棣擔心建文帝會卷土重來,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監鄭和下西洋去尋找。另壹個原因就是朱棣爲人好大喜功,當時中國被認爲是世界中心,四海都應該來朝賀,因此他派鄭和下西洋去接各國的國王來朝賀,以襯托盛世。

  朱棣的另壹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荊城,准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缙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爲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爲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于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十年以後,朱棣開始了北爭,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爭的頻率越來越快。朱棣壹生共發動了五次北爭,除前兩次有所斬獲外,其余多爲勞民傷財,使得剛剛恢複的經濟又背上了沈重的包袱。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爭時,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4)明仁宗朱高熾(洪熙1425)

  明仁宗朱高熾,成祖朱棣的長子,生于洪武十壹年,生母徐皇後。早在洪武時期,朱高熾就被立爲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的喜愛。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于壹生嗜武的成祖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靖難之役爆發以後,朱高熾曾與母親徐氏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壹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壹筆。此後由于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

  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妳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妳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于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爲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壹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于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爲太子,因爲文臣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在和平時期,掌握了文臣就相當于掌握了國家,武將的本嘴拙舌怎麽也抵不上文臣的筆和嘴,而且朱高熾作爲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麽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壹點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于下定了決心。這與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異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並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壹功臣解缙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後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壹段落。

  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壹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于朱高熾爲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爲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壹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

  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在沒有說話,軍中壹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于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麽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改元洪熙,開始了他壹系列的改革,他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辦珠寶;他處處以唐太宗爲楷模,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于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赈濟,開放壹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于流民壹改往常的刑罰,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壹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産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壹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缙的冤案都在這壹時期得到平反。仁宗非常善于納谏,曾經給楊士奇等人壹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

  洪熙皇帝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于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爲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衆的較少,爲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洪熙皇帝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這壹制度壹直被沿用至清朝。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由于心髒病突發猝死,終年四十七歲。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壹年,因此對于他的貢獻提出了質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爭,朝中的政務壹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又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爲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不愧爲壹代仁主的稱號。

(5)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1435)

  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于洪武三十壹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壹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壹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

  朱棣醒來以後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壹團英氣,朱棣看後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後,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並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妳們壹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後作壹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以後成爲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爲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爲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鬥,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爲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後就暴病去世了。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後自立爲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前途的險惡,因此當得知父親病重後,馬上日夜兼程趕到了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 回到北京之後,他壹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後事,壹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後從容登基,改明年爲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登基之後,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准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分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于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于是經過精心的准備後也像他的父親壹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早已准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禦架親征,在聲勢上壹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宣宗也網開壹面,沒有殺皇叔朱高煦,而是將他軟禁在了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壹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當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壹個重要問題。早在永樂時期,由于安南內部的爭鬥,使得安南原來的統治者絕嗣,安南壹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並在安南正式建衙,並派人管理,但是由于壹些貪官汙吏的壓榨,加之曆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沈重的負擔。

  到了宣宗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這在當時曾經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現在看來,宣宗皇帝的決策是正確的,起碼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遠征安南不僅空耗國庫,而且使得中國許多的家庭遭受喪子,喪夫的痛苦,既不利于經濟的恢複,也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因此放棄安南是明智之舉。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後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爲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之後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爲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壹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爲“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麽壹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曆史的。 宣宗朝的廢後風波也是他的壹個汙點,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壹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爲太平天子、曆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于宣宗來講都並不誇張,只是宣德皇帝享壽不長,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症,撒手人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歎。

(6)明英宗朱祁鎮(正統1436-1449;天順1457-1464)

  明英宗朱祁鎮,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壹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後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壹位不可多得好皇後,宣宗還有壹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壹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後的寶座,于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後而自立。

  機會終于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壹直不旺,胡皇後沒能爲宣宗生下壹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壹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于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後買通禦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僞裝了許多懷孕的迹象。

  由于當時孫貴妃深的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産下壹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後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壹幅産後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後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

  孫貴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後宮,胡皇後被迫讓位。由于宣宗皇帝壹手導演了廢後的鬧劇,因此在他的壹生英明中點上了壹個很大的汙點。

  這樣壹個宮女的孩子,在七歲時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正統,開始了他傳奇的壹生。隨著仁宣朝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與引退,加之後宮宦官勢力的急劇上升,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著名的大太監王振就是正統朝宦官專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對他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

  當時的元朝在漠北的勢力已經壹分爲二,瓦刺與鞑靼,兩個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朝,瓦刺強大了起來,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瓦刺部當時的實權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裏,他經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爲名,騙取賞賜,因爲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壹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爲名對明朝發動戰爭。英宗年少氣盛,想禦架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于是極力撺掇英宗親征,但是由于當時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壹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度,于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50萬大軍,在英宗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

  由于連天大雨,加之糧饷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屍橫遍野明軍屍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于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進,于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認爲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那裏聽的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于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

  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于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于辎重還沒有趕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待。

  如果這時英宗能夠進懷來城駐守,那麽曆史將被改寫,不過曆史就是曆史,沒有那麽多的假設,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明軍被也先軍趕上,並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明軍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邝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英宗也開始了他壹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後,也先也覺得非常難辦,是殺是留無法決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顔帖木兒認爲英宗奇貨可居,勸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議得到了也先的認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壹段時間,也先總是帶著英宗到處招搖撞騙,但都遭到了明朝邊將的回絕,不久之後孫皇後與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钰爲帝,年號景泰,這樣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來,同時皇帝也明發诏谕,不許私自與也先聯系。

  這樣,也先想靠英宗大撈壹把的計劃失敗了,于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領瓦刺精銳騎兵浩浩蕩蕩殺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准備,北京軍民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帶領下給也先軍以沈重的打擊,也先率隊敗回蒙古。

  與明朝的戰爭不僅使也先損兵折將,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賞賜以及與明朝交易的機會,當時的瓦刺是壹個遊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衆的生活將是非常艱苦的,北京大敗之後,也先開始著手與明朝講和並宣稱“迎使朝來,大架西去”,可是當時景泰帝已經座穩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衆大臣的不斷建議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聽情報,第二次派往瓦刺的使者名叫楊善,他變賣家産買了許多奇珍異寶,並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聖旨的情況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終于結束了他壹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並沒有受到應有的禮遇,短暫的儀式之後英宗被軟禁在南內,開始了他7年的軟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還是不放心,他將南宮的大門上鎖並灌鉛,加派錦衣衛看守,食物由壹個小洞遞入,就是這點食物有時還被克扣,英宗原配錢皇後不得不自己做壹些女紅,派人帶出去變賣了以補家用。景泰帝爲了避免有人與英宗聯系,還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驚恐與饑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

  景泰8年,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儲嗣的問題還沒有確定下來,衆大臣決定在第二天上朝時進谏,請求皇帝早建儲君。誰知就在這天夜裏爆發了震驚華夏的“奪門之變”,原來五清侯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謀幫助英宗複辟,希望成功後能夠飛黃騰達。

  事有湊巧,當時北邊傳來了瓦刺騷擾邊境的戰報,于是石亨借機以保護京城安全爲名調兵進城,這時忽然天上烏雲密布,伸手不見五指,衆人以爲遭到天譴,都非常害怕,徐有貞站出來勸大家不要退縮,衆人繼續前進,並很順利地進入了皇城,直奔南宮,石亨派人撞開了宮門,並請英宗登辇,這時烏雲突然散盡,月明星稀,衆人的士氣空前高漲,簇擁著英宗直奔大內。 守門的軍卒本想阻攔,這時英宗站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門的兵卒傻了眼,衆人兵不血刃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先殿而來,並將英宗扶上了寶座。這時已是天色微亮,衆朝臣已經等在午門外准備朝見,聽到鍾鼓齊鳴,衆人按序走入奉獻殿,可眼前的壹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統皇帝,正在衆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上皇複辟了”,衆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山呼萬歲,英宗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後宮梳洗,聽到這個消息後險些癱倒在地,心知壹切都已經完了。

  英宗複辟後,改元天順,景泰帝在壹個月後病死,以親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極力勸說下,英宗殺害了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于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變後的人生又壹大汙點。

  但是天順朝的政治比起正統朝來,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賢、王翺等賢臣,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社會還是向前發展的,英宗也應算是壹代仁君,他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恢複宣德朝胡皇後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嫔妃的殉葬,他的這些舉措被史學界稱爲“盛德事可法後世者矣”。

  天順八年正月,英宗病逝,享年三十八歲。皇太子朱見深繼承地位,英宗就這樣走完了他複雜的人生道路。

(7)明景帝朱祁钰(景泰1450-1456)

  明代宗朱祁钰,宣宗皇帝的次子。談起景泰帝,大家不免想起任用于謙北京保衛戰,奪門之變英宗複辟等壹些傳奇經曆,下面就讓我們來大致了解壹下明代宗的壹生。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壹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禦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並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後宮爲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並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于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後,由于封建禮教的阻撓,身爲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爲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壹個緊貼宮牆的大宅院中,並時常臨幸,終于,吳氏珠胎暗接,爲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爲賢妃,但繼續住在宮外。

  宣德八年,宣德皇帝病重,派人將朱祁钰母子召進宮,並托付自己的母後張太後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後,壹代帝王朱瞻基架鶴西去,由于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孫皇後也並沒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爲成王,並爲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本來成王母子可以平靜地度過壹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成王奉命在禦架親征期間擔任監國,後來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後來的朱見深)才兩歲,國無長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孫太後的受意下成王繼承了皇位,遙尊英宗爲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爲太子。

  早在朱祁钰擔任監國的時候,就爆發了關于“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並得到壹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廟,陵寢都在北京,于謙當即否決了他的提議,並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钰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機立斷,兩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産生了對對方的傾慕。緊接著發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 英宗皇帝寵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壹股洪流,終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群臣的怨氣得以傾吐,衆大臣跪在午門哭谏,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 成王見狀唯恐發生嘩變,准備逃走,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對成王解釋大臣門並不是沖著成王來的,只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願意輔佐成王供圖大業。于是,朱祁钰下令將宮內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

  景泰帝即位之後,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治爲之壹新,同時在于謙的指揮之下,開始了京城保衛戰的准備工作,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禦工事都被加固,于謙還親自遍練了新軍,並放出了石亨參加戰鬥。 同時景泰帝下明诏,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這樣,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于是氣急敗壞也先率領大批瓦刺騎兵鋪天蓋地向京城湧來。由于于謙戰前准備非常充分,北京軍民的空前團結,領兵將帥作戰勇猛,終于在北京城外給瓦刺騎兵以沈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政權終于在這壹戰之後穩定了下來。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朝相比應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致了他後來悲劇性的結局。景泰帝在座穩帝位之後,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願迎接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地位,並因此與朝臣發生了壹些龌龊之事。這時又是于謙站了出來,他保證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終于被說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並沒有提出迎接。 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景泰帝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了北京,並軟禁在南內。在處理英宗回歸的問題上,景泰帝表現的心胸過于狹窄,這也是他壹生最大的汙點。

  英宗回歸之後,景泰帝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于謙所說英宗的回歸沒有影響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浚成爲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于是他壹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 景泰帝授意太監去賄賂當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朝臣門不願公開反對景泰帝,只好對此事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就這樣,太子朱見浚被廢爲沂王,景泰帝的親子朱見濟被立爲太子。

  誰知,天背人願,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沈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景泰帝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愁。轉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衆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壹,有的主張複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宮傳來景泰帝病體好轉的消息,于是衆大臣准備第二天上朝與景泰帝商議,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後不久就又睡著了,這壹覺即改變了景泰帝的壹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曆史車輪的走向。 群臣沒有等到景泰帝,于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裏,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複辟,景泰帝也于不久後去世,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于謙、王文被殺,明朝曆史上景泰帝的統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束。 景泰帝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于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複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于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後景泰帝的壹生以悲劇告終,他的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說了。

(8)明憲宗朱見深(成化1465-1487)

  明憲宗朱見深,原名朱見浚,英宗土木堡之變後,兩歲的朱見浚就被孫太後立爲太子,誰知命運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叔叔景泰帝即位後,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就開始考慮如何廢掉他,而用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

  經過壹番精心的謀劃,朱見浚被廢爲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他,此後不久先是被立爲太子的朱見濟早夭,然後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複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但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

  天順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改元成化,成爲了明朝第八位皇帝。憲宗即位之初任用李賢爲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辂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曾比較清明,但只是昙花壹現。

  不過最值得壹題的是,憲宗皇帝的撥亂反正做的還是不錯的,他先是爲于謙昭雪,博得了朝野的壹片稱頌之聲,之後,他又不顧景泰帝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複了景泰帝的帝號,對景泰帝的陵寢進行了整修。由于名相的輔佐,加之上述的壹系列措施,成化皇帝在即爲之初還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的。

  但是隨著明朝土地兼並的嚴重,官吏對百姓的壓榨,許多農民流離失所,大規模的內亂正在醞釀之中。成化朝,這種情況不斷惡化,百姓終于忍無可忍,荊襄爆發了劉千斤起義,廣西爆發了少數民族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歸于失敗,但已經爲明朝的政治敲響了警鍾。

  更值得壹提的是廣西的少數民族起義雖然被鎮壓了,但是它的影響卻非常“深遠”。因爲成化朝最顯眼的兩位人物都出自這次戰鬥的俘虜,其壹就是壹手遮天的大太監汪直,另壹個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紀氏。

  先說大太監汪直他本是廣西少數民族,由于起義的失敗成年男子被殺,小孩與女人被送往宮中爲奴,汪直就這樣進宮做了太監,由于他善于鑽營,而且又攀附上了當時宮中的實權派萬貴妃,因此官運亨通。成化十三年,憲宗皇帝設立了著名的特務機構“西廠”,使得明朝的廠衛制度達到頂峰,而汪直就掌握著西廠的實際指揮權。汪直也憑借特務機構不斷排除異己,樹立親信,朝廷被他搞得烏煙瘴氣。

  汪直還多次作爲監軍隨軍出戰,所到之處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緊搜刮百姓,購買大量珍寶取悅汪直,可以說汪直所到之處,就像鬧了壹場蝗災。由于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彈颏,憲宗皇帝也因此對他失去了興趣,在汪直的最後壹次監軍過程中索性將他留在了邊關,之後又將他貶到了南京,大太監汪直漸漸在曆史中消失了。

  汪直走後,朝廷並沒有安定下來,憲宗皇帝開始寵信佛道,任用奸佞,許多社會無賴,騙子打著XX法師、XX真人的旗號得以混進宮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敗到了極點,當時百姓就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說法,將這些朝廷的蛀蟲貶得壹錢不值,這些大臣不但貪贓枉法,而且爲了取悅憲宗經常以房中術進獻,明朝政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

  成化皇帝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歡壹個比自己大19歲的宮女,而且終其壹生都沒有改變。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她的出現造成了明朝第壹個外戚亂正的局面,他的親戚在她的庇護下到處搶占民田,而且許多官吏也通過賄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過萬氏對于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對內宮的控制就可謂小巫見大巫了。

  她緊緊籠絡住成化皇帝,使得後宮無人敢觸犯她的勢力。成化皇帝的正宮皇後吳氏,就是由于與萬貴妃發生口角,並動手打了萬氏,被打入了冷宮。新皇後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報住了皇後的位子。由于萬貴妃的親生子的早夭,爲避免失寵,他開始控制被皇帝臨幸的宮女,壹旦發現宮女懷有身孕,不是強迫打胎,就是致死。險些使成化皇帝斷了子嗣,好在上文提到的紀氏在太監的幫助下偷偷産下壹子才爲憲宗保住了壹點骨血。

  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暴亡,憲宗皇帝也因悲傷過度于數月後去世,爲太子朱佑樘留下了壹個千瘡百孔的江山。

(9)明孝宗朱佑樘(弘治1488-1505)

  明孝宗朱佑樘,憲宗皇帝之子,生母紀氏。

  孝宗皇帝有著多難的童年,她的母親是在萬貴妃的陰影下偷偷生下了他,而且直到六歲才敢站出來與憲宗相會。當時的憲宗皇帝正苦于沒有子嗣,突然壹個皇子從天而降非常高興,並馬上冊立爲太子,正位東宮。

  當時孝宗的太子之位並沒有因此而穩定下來。萬貴妃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由于當時的萬貴妃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爲了報複孝宗母子,她又想出了壹條毒計。從此他壹改對憲宗後宮生活的控制,讓憲宗去臨幸後宮的妃子,許多妃子都爲憲宗生下了皇子,于是萬氏就天天在憲宗耳邊說太子如何不好,讓他改立其他皇子。

  憲宗對萬貴妃壹向言聽計從,于是馬上著手准備,可是衆大臣極力反對,他們據理力爭,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憲宗換太子的決心。這壹次是老天幫了朱佑樘,正當宮中爲改易太子的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泰山地區發生地震,當時的泰山是皇太子的象征,奇異的天象壹出,群臣立刻上奏“上天已經示警了,如果改立太子,必將引起動亂”。笃信佛教的憲宗皇帝這次服軟了,朱佑樘的地位也得以穩定下來。 成化二十三年,憲宗皇帝架崩,朱佑樘即皇帝位,改明年爲弘治元年。他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弊政。由于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社會無賴都冒充法師混進宮中,搞的朝廷烏煙瘴氣,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術、房中術進獻皇帝得到寵幸,然後與太監梁芳狼狽爲奸禍亂朝政,打擊忠臣,扶植朋黨,是當時朝廷中的第壹大害。 孝宗即位之後立即逮捕了兩人,使文武百官彈冠相慶。接著,孝宗皇帝開始整頓吏制,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須拍馬發迹的官員壹律撤換,改革首先從內閣開始,當時著名的“紙糊三閣老”都先後被“請”出內閣,孝宗皇帝重新啓用了壹些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貶的官吏,其中著名的有王恕、懷恩、馬文升等人,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爲之壹新。

  孝宗對自己的要求也比較嚴格,他勤于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皇帝辦理政務。同時,他又重開了經筵侍講,向群臣咨詢治國知道。弘治皇帝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余的時間,與內閣共同切磋治國知道,商議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終于得到了回報,朝廷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出現了曆史上的“弘治中興”的局面。 孝宗統治進入中期以後,許多問題又爆發了出來,孝宗開始逐漸走上了父親的老路,對佛教産生了極大的興趣,由于孝宗皇帝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壹直不好,加之身邊許多人的感染,孝宗皇帝開始信佛,希望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

  孝宗皇帝對佛教的笃信程度也並不亞于其父,因此少不了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好在朝中忠志之士較多,大臣們前仆後繼,總算扳倒了當時靠佛教發迹的權宦李廣。 孝宗朝另壹大弊病就是外戚勢力的膨脹,孝宗可能是曆史上唯壹實行壹夫壹妻制的皇帝。他非常喜歡自己的皇後張氏終其壹生沒有臨幸過其它嫔妃,而且對張氏壹家都非常好,但是張氏偏偏是那種得寸進尺,貪得無厭的人。他先是強迫孝宗封自己的父親爲伯爵,不久又進封位侯爵。張氏的兩個弟弟也被受爵。

  而且他的這兩個弟弟比姐姐更加貪婪,他們仗著自己外戚的地位,到處爲非作歹,兼並了大量的土地,使得許多農民都流離失所,位農民運動買下了禍根,他們倒賣官鹽,當時的鹽是國家壟斷産品,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張氏兄弟以此牟利,極大地影響了國庫的收入,弘治皇帝看在皇後的面子上也只好聽之任之。 孝宗統治的後期,李廣事件喚醒了那個沈睡多年的勵精圖治的孝宗皇帝,他開始了生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壹個勤政時期。他任用劉大夏、戴珊等人,重新整頓朝政,並親自告誡張氏兄弟收斂他們的惡行,但是這段昙花壹現的時光隨著弘治皇帝的駕崩被帶走了,終明壹朝再沒有回來。

  弘治皇帝的統治時期被史學家們認爲是明朝回光反照的時期,大明王朝好像壹個人,在成化年間已經得了重病,經過孝宗皇帝的治理,這個病人精神爲之壹振,然後隨著孝宗的駕崩,病人的病情急劇惡化,壹步壹步走向了死亡。

(10)明武宗朱厚照(正德1506-1521)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長子,生母張皇後。兩歲被立爲皇太子。由于孝宗壹生只寵愛張皇後,而張皇後只爲孝宗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爲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爲壹個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爲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年輕的孩子。

  東宮的隨侍太監中,有八個太監號稱八虎,他們以劉瑾爲首,爲了巴結日後的新皇帝,每天都進壹些奇特的玩具,還經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演出,各種體育活動,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爲百戲場,試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禦這些東西的誘惑,于是就沈溺于其中,而且終其壹生沒有自拔,學業和政事當然也就荒廢了。

  孝宗去世後,十五歲的武宗即位,改明年爲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這並沒有把他從玩樂中拉出來,而是在劉瑾的引導下,玩得越來越離譜。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則扮做富商,在其中取樂。後來又覺得不過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讓許多宮女扮做粉頭,武宗挨家進去聽曲、淫樂,後宮搞的烏煙瘴氣,可急壞了當朝的大臣們。

  由于弘治時期政治還算清明,給武宗留下了壹套非常剛正廉潔的大臣班子,這些人不顧身家性命,聯名上書請求嚴懲八虎,武宗剛剛即位,還缺乏駕馭群臣的能力,見到如此聲勢浩大的進谏,有些支持不住,想與群臣妥協,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鈞壹發之際,老謀深算的劉瑾在皇帝面前聲淚俱下地哭訴使武宗心又軟了下來,第二天他懲治了首先進谏的大臣,內閣成員謝遷、劉健以告老還鄉相威脅,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領頭人,只好作罷。就這樣,壹場反對八虎的運動,以八虎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八虎在戰勝了群臣之後,氣焰更加囂張,劉瑾又建立了豹房,裏面有許多樂戶、美女供武宗享用,武宗玩得更加肆無忌憚,劉瑾也靠著武宗的寵幸權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監內部的爭權奪勢,最終,大太監劉瑾死于了另壹個太監張永之手。劉瑾死後,後宮並沒有安定下來,又出了佞臣錢甯、江彬。

  武宗的胃口越來越大,他已經不滿足于在京城玩樂,他希望有更廣闊的天空,于是他至國政于不顧,開始西巡,到處巡花問柳,百姓怨聲載道。壹次武宗來到壹個小店,看上了老板的妹妹鳳兒,于是就納鳳兒爲妃,並封鳳兒的哥哥做官。誰知鳳兒福薄,在反京途中就死了,武宗非常悲痛。

  但不久之後,他又看上了壹個樂工(當時的職業演員)劉氏,于是又納劉氏爲妃,而且對劉氏寵愛至極,後宮都將劉氏稱爲劉娘娘。在西巡的過程中,武宗曾遭遇蒙古的小股部隊,並與之交火,最後明軍以較大的代價斬蒙古軍16人,武宗非常高興,並封自己爲威武大將軍,改名朱壽,遍觀中國曆史,放著皇帝不做而原做將軍的恐怕只有武宗壹人。

  由于朝政的荒廢,大量百姓流離失所,壹場動亂正在醞釀之中,而這場動亂的發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這個人就是甯王朱辰豪,他妄圖效仿永樂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備叛亂,並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並未因此而著急,這正好給了他壹個南巡的機會,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旗號,率兵出征,可誰知行到半路禦使王守仁已經平定了叛亂。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致,他又壹手導演了壹墓鬧劇,他將朱辰豪重新釋放,由自己親自在將他抓獲,然後大擺慶宮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

  之後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樂,壹天,武宗在江上打魚,由于站腳不穩跌入江中,由于當時已經是九月天氣,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經被女色掏空了身體,這壹病就再也沒有起來,武宗壹行匆匆回到京城,雖然太醫們盡心治療,可還是沒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數月之後,武宗病死于豹房,結束了他荒唐的壹生。

  由于武宗沒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壹脈從此結束。

(11)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1566)

  明世宗朱厚骢,年號嘉靖,明代第11位皇帝。嘉靖皇帝並不是武宗的兒子,也不是孝宗的孫子。由于武宗荒淫,沒有留下子嗣,孝宗則是單傳,只有武宗壹個孩子,因此,孝宗壹脈到了武宗駕崩也就斷了香火,皇位繼承人就要從最近支的皇族中選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興王朱佑元被確定爲最近支的皇室,當時興王已經去世,因此就又他唯壹的兒子朱厚骢來繼承皇位,他就是後來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爆發了“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朝臣們就迎接的禮儀發生了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嘉靖皇帝的生母進京,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後朝臣又做了讓步。

  這兩件事可是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嘉靖皇帝主觀來講,他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並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過繼給孝宗皇帝當養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爲皇帝,這壹點標榜尊崇先師孔子禮教的大臣門是無法同意的,衆大臣表現的空前團結,反對的奏章壓的世宗喘不過氣來,就在世宗准備讓步的時候,壹個叫張璁的人站了出來,幫了嘉靖皇帝壹個忙。 他寫了壹篇文章,爲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嘉靖皇帝看後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爲議禮派的首領(當時的反對大臣們稱爲護禮派)。

  朝中出現了議禮派與護禮派的對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鬥爭也日趨激烈,經過幾回合的妳來我往,終于爆發了“血濺左順門”事件。由于議禮派逐漸占據上風,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谏,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壹人,禦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哭聲,喊聲震天。 嘉靖皇帝派人將爲首的幾爲大臣押入監獄,群臣情緒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騷動,世宗皇帝殺心頓起,將壹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壹時間錦衣衛從四面八方圍來,左順門前血迹斑斑。左順門事件以皇帝的勝利,護禮諸臣的失敗告終,通過這件事,嘉靖皇帝不僅實現了追封自己父親爲皇帝的願望,而且樹立了新皇的威信,開始了他的專制統治。 嘉靖統治時期的另壹個重要事件就是“壬寅宮變”由于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好燒煉,求長生,因此凡是能夠延長壽命的方法他都喜歡嘗試,有人告訴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煉丹效果很好,可以長生,于是,嘉靖皇帝組織了許多宮女清早爲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宮女們實在忍受不了,決定殺死嘉靖皇帝。

  壹天清晨,宮女們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時,潛入幹清宮,衆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繩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緊張宮女將繩子系成了死扣,怎麽也收不緊,壹個宮女害怕起來,他跑出幹清宮呼救,方皇後馬上領人來救架,嘉靖皇帝大難不死,宮女們全部被捕,幾天後被淩遲處死。這就是震驚中國的“壬寅宮變”。 嘉靖皇帝對道教的崇拜並沒有因此而減弱,他到處搜羅方士,秘方,許多人因此而壹步登天,許多文人也因爲給嘉靖皇帝撰寫青詞(道教儀式中向上天禱告的詞文)而入閣成爲宰相,當時民間就有“青詞宰相”的說法。嚴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寫青詞,善于揣測皇帝的心思,因此盡管嘉靖皇帝對他的貪贓枉法了然于心,但就是不舍得處理他,嘉靖後期,皇帝專心燒煉,長時間不上朝,朝政把握在嚴嵩手中,他立朋黨,除異己,威風八面,後來由于年老,思維緩慢,不能再爲嘉靖皇帝撰寫青詞,才被嘉靖皇帝找借口罷黜了。 嘉靖朝的軍事可謂喜憂參半,北邊蒙古不斷侵擾,壹次竟打入京畿(史稱庚戌之亂),另外駐在邊關的兵卒壹方面忍受不了將領們克扣軍糧,另壹方面厭惡了頻繁的戰鬥,因此經常爆發邊卒的叛亂。攪的明朝的北邊幾乎沒有安甯過。

  與此相反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湧現了像戚繼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總督胡宗憲采取剿撫並重的辦法,幾乎徹底解決了長達百余年倭寇問題。這也算嘉靖皇帝不多的功績吧。

  時間流到了嘉靖皇帝生命的最後幾年,由于長期服用丹藥,嘉靖皇帝不光身體越來越差,而且脾氣越來越壞,許多大臣動辄被殺頭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爲了修煉,又大肆建造宮殿,國庫極度空虛。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嘉靖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將皇位傳給了他的三子裕王朱載後。

(12)明穆宗朱栽垢(隆慶1567-1572)

  明穆宗朱載後,年號,隆慶,世宗皇帝的三子,三十歲登基,是爲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朱載後可以說是明朝比較幸運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幾乎沒有爆發什麽重大的變故,他得以穩坐皇位六年。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

  同時隆慶朝人才濟濟,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這些人之所以出名,還要歸功于隆慶皇帝給了他們發展的空間,反觀曆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濟濟,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們終究沒有在曆史上寫下光輝的壹筆。朱載後的壹大優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揮才能,使得隆慶朝和萬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時期,這壹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觀,可以說朱載後在使明王朝向最後壹個繁榮時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

  有人將萬曆前十年繁榮的功勞全部歸功于張居正,沒有朱載後放手讓張居正在政務中去鍛煉,沒有穆宗皇帝對嘉靖朝弊政的改革,萬曆朝的繁榮就無從談起,因此將朱載後歸于明朝比較好的皇帝之壹。

  當然,人不是完美無缺的,朱載後也有自己的缺點,有人說他懶,的確他只召見過兩次閣臣,朝會,經筵也經常不發表意見,從這方面看他是很懶,但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也是懶與政事,把朝政都托付給管仲嗎,他照樣不失春秋五霸的稱號。

  不過朱載後的懶于政事畢竟是不可取的,同時他貪色,整天在後宮裏忙來忙去,被人比作後宮中辛勤的小蜜蜂,最後他也是死于色,這不能不說是他人生的壹大汙點。

  隆慶朝也並非太平無事,“庚戌之變”就是在他統治期間爆發的,這也是土木之變也先率兵包圍北京城後,蒙古的又壹次較大規模的入侵。蒙古騎兵從山西方向,土蠻部隊從盧龍、灤河方向進逼北京,隆慶皇帝急調邊兵放棄防地,入衛京師。

  好在蒙古人關心的並不是北京城,而是金銀財寶,壯丁工匠,因此這次蒙古人並沒有大舉進攻北京,而是大肆擄掠了壹頓後,馱著戰利品回了老家,不過這次戰爭也著實嚇了隆慶皇帝壹跳,從此他更加關心北邊的防禦,此時張居正在朝,戚繼光在邊,爲鞏固明朝的邊防做了很多努力,使得今後較長的壹段時間沒有再爆發蒙古大規模入侵的事件。

  隆慶六年五月,宮中傳出了皇帝病危的消息,被女色掏空了身子的隆慶皇帝,從此再沒有站起來,他匆匆走完了六天的帝王生涯,把大名江山留給了年僅9歲的皇子朱翊鈞,終年三十六歲。

(13)明神宗朱翊鈞(萬曆1573-1620)

  明神宗朱翊鈞,穆宗皇帝長子,6歲立爲太子,10歲即皇帝位,年號萬曆。

  神宗皇帝的生母李氏本是宮中壹宮女,後被當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後看中,多次臨幸,不想竟珠胎暗結,爲裕王生下了壹位王子。朱翊鈞從小聰慧過人,讀經史則過目不忘,有壹次還在幼齡的他竟勸谏父皇不要騎馬,恐萬壹傷了聖體,會使百姓擔心,穆宗皇帝聽後深受感動,從此更加喜愛這個孩子了。 穆宗皇帝在位六年,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于是皇太子朱翊鈞即位,成爲了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去世時,爲朱翊鈞留下了很好的內閣班子,大學士張居正、高拱、高儀都是正直之士,善謀略,此時的內宮也非常安定,穆宗正宮陳皇後與神宗生母李太後相處地非常融洽,而且當時的大太監馮保也是明朝不可多得的好太監之壹,他與張居正配合默契,使得萬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經濟飛速發展,這當然要歸功于張居正的改革,但是與李太後、馮保的支持十分不開的。 同時,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小皇帝的教育,小皇帝也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之情。冬天上課的時候,小皇帝總是囑咐小太監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他的腳。張居正生病後,朱翊鈞更是親自爲他熬藥,張居正爲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更是加緊努力,事必躬親,霄旰瀝膽,將壹個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

  俗話說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張居正由于操勞過渡,于萬曆十年去世,終年五十八歲。張居正爲人非常正直,因此得罪了不少大臣,他的改革也觸動了不少守舊勢力,萬曆皇帝在張居正嚴格的管理下也有些厭倦了,因此有些大臣趁機彈核張居正,這時太監馮保已經失寵,皇帝成年李太後又不好再幹涉朝政,形勢對張居正非常不利。 開始萬曆皇帝還並不忍心對張居正下手,但是經不住大臣壹浪又壹浪的攻勢,張居正終沒有逃脫抄家,家人蹢戍的厄運,許多讀史之人看到此處,都不免爲之遺憾。

  當萬曆皇帝徹底擺脫了張居正的束縛之後,就開始了他獨裁的統治,萬曆貪財,征稅的項目千奇百怪,無物不稅、無地不稅,真是苛政猛于虎;萬曆生活奢侈,年方二十,就開始著手爲自己修建壽宮(陵寢);萬曆懶,二十八年不臨朝聽政,高唱“天下無壹時可憂之事”,衙門內嚴重缺員,而候補的官員卻又得不到提升,以至于終生候補。因此後人評論“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 萬曆朝有三件大事,援兵朝鮮、國本之爭、梃擊風波,先說說援兵朝鮮。要說張居正去世之後萬曆皇帝還幹過什麽好事,那就算援兵朝鮮了。

  當時的日本處于分裂後的統壹時期,當時的統治者豐臣秀吉統壹了日本後,就將矛頭對准了朝鮮,朝鮮本是中國的藩屬,萬曆皇帝對此表現出了非常的重視,毅然決定派兵援助。明軍壹到朝鮮,就給日本侵略者以沈重的打擊,先後收複了平壤,開城,平壤之戰體現了明軍頑強的戰鬥精神,壹舉取得了此次攻堅戰的勝利。

  但是日本人很快緩過了氣,明軍的繼續前進受阻,雙方進入了對峙的局面。當時由于國內很不穩定,軍費開支很大,日方也想回國整頓,因此雙方很快達成了議和協議,各自罷兵。

  誰知日本人壹向說話不算,三年後又挑起了戰爭,萬曆皇帝此時宛如壹代英主,毅然決然再次派兵,本來吝啬的他,此次也動了血本,向朝鮮戰場輸送了大量的銀兩、糧草。

  但這次日本的進犯是有備而來,明軍在戰場上沒有占到壹點便宜,除了零星的小勝利之外,難有大的作爲。好在豐臣秀吉病死,日軍將領率兵回國搶占地盤,朝鮮戰爭以明軍的不戰而勝畫上了句號。不管怎樣,萬曆皇帝在這件事上處理的還是不錯的。 再來說說國本之爭,萬曆年輕之時,偶爾行到母親的寢宮,發現了壹個宮女長的非常可人,于是私下臨幸,誰知宮女竟懷了龍種,萬曆的母親本就是宮女,因此,並沒有爲難這個宮女,反倒讓萬曆皇帝封他爲妃,十月懷胎,生下了壹個皇子,他就是光宗朱常洛,萬曆皇帝對王宮女的臨幸只是壹時興起,並不當真,新勁壹過便不想負責任,因此他對王氏、朱常洛都沒有什麽感情。

  另外壹點,當時的鄭貴妃,寵冠後宮,是萬曆皇帝的心尖,鄭貴妃是邀寵的好手,把個萬曆皇帝弄的神魂顛倒,對她言聽計從。鄭貴妃也有兒子,朱常旬。這個小孩長的也招人愛,出身也好,萬曆皇帝在鄭貴妃的慫恿下,總想借機立他爲太子,于是就想出了種種辦法,但遭到正直大臣們的極力反對,當時太子又叫國本,因此,皇帝與大臣間的這次鬥爭又稱爲國本之爭。國本之爭是繼嘉靖朝“大議禮”後的又壹次大規模的皇帝與大臣的沖突,不過這次的勝利者應該是衆大臣,因爲朱常洛畢竟登上了皇位。 梃擊風波可以說是從國本之爭演變而來,他也是鄭貴妃爲了能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所做的孤注壹擲的最後進攻,國本之爭大臣的勢力占了上風,鄭貴妃心中非常著急,于是派自己的心腹太監雇人,行刺太子,被雇的人明叫張差,在太監的配合下,他順利地到達了太子寢殿的門口,當他手持木棒殺進去的時候,被守門的太子宮中太監當場抓住。 這就是著名的梃擊案。以上只是對此案的壹家之言,關于案件的說法還很多,總沒有壹個定論,因此此案被列爲了明宮三大疑案。此案也說明了當時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是多麽危險。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萬曆皇帝走完了他矛盾的壹生,他曾作爲壹代英主,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大明王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他也曾窮奢極欲,橫征暴斂,背負了千古罵名,在他五十八歲的這壹年,他終于回到了天上,他終于可以擺脫心中善與惡的鬥爭了。

(14)明光宗朱常洛(泰昌1620)

  明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壹個月。

  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壹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萬曆皇帝並不喜愛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壹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後,他終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這位剛要展翅高飛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走了。

  朱常洛的身世和他父親萬曆皇帝差不多,也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而生,不過雖然都是臨幸,朱載後要比朱翊鈞負責任。朱翊鈞是打心眼裏不喜歡這位皇子,認爲這個皇子的出生是他的壹件醜事。這壹觀念持續了三十九年,直到萬曆皇帝去世。皇長子朱常洛出生後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旬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曆皇帝枕邊吹風,萬曆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萬曆先是封了鄭氏爲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後遲遲不讓他上學,然後又想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衆皇子都封爲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好在這些伎倆被大臣們識破,總算沒有得逞。之後爆發國本之爭,衆大臣用生命和鮮血爲皇長子朱常洛爭來了這個太子之位。

  當上太子之後的朱常洛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宮內、宮外的鬥爭始終都在威脅著他的地位,甚至生命。好在朱常洛在殘酷的鬥爭中已經漸漸成熟,各方面表現中規中矩,讓萬曆皇帝也無話可說。就在太子之位漸漸穩定下來之時,最著急的要算鄭貴妃了,爲了讓他的兒子能夠座上皇帝的寶座,他不惜孤注壹擲。

  梃擊案就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發生了。壹天中午,壹個壯漢手持棗木棍闖入太子宮,准備行刺,好在被值班太監當場抓住,朱常洛才算躲過壹劫,壹個農民如何能闖進戒備森嚴的皇宮,又如何能輕易找到太子居住的宮殿,看來此中必有內情。

  經過反複審理,案情牽涉到了鄭貴妃,但沒有進壹步追查,兩個太監做了替死鬼,此案草草結束。不過究竟此案是否爲鄭貴妃指使,沒有定論。此案成爲了明宮三大案之壹。

  不管如何,萬曆四十八年,朱常洛曆盡千辛總算登上了皇位,成了君臨天下的帝王。在他即位的前十幾天,朱常洛進行了壹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發內帑犒勞邊關將士,雖則杯水車薪,也是萬曆朝很難見到的。他罷了萬曆朝的礦稅,這種稅收曾壹度使民不聊生,叛亂疊起。他撥亂反正,將由于進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了出來,恢複了官職。面對萬曆中後期官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他重振綱紀,提拔了壹批新的官吏,補足了缺額,使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

  正當百姓望治之時,皇帝卻突然病倒了。什麽原因呢?泰昌帝未即位的時候就好女色,即位之後鄭貴妃不知出于什麽目的,向皇帝進獻美女,泰昌帝的身體本來就不好,年齡又不饒人(40歲左右),即位之初處理政務非常繁忙,加上回到後宮的縱欲,他終于倒下了。

  本來不是什麽大病,吃幾副補藥,靜心調養壹段時間因該可以複原,但是掌管禦藥房的太監崔文升向皇帝進了壹濟瀉藥,泰昌帝當天晚上腹瀉三四十次,身體壹下就垮了下來,再也起不了床了,而且病情日趨惡化。

  就在這時,鴻胪寺丞李可灼進獻兩粒紅丸,泰昌帝用了第壹粒後後,病情稍見好轉,用了第二粒後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駕崩。由于皇帝服用紅丸斃命,紅丸到底是什麽藥,是否有毒,崔文升爲什麽要向皇帝進瀉藥,這些都已無法弄清,這件事史稱紅丸案,此案最後不了了之,成爲了明宮又壹大案。

  泰昌帝就這樣不明不白的走了,沒當皇帝之時處處小心,當了皇帝沒幾天又抱憾而終;生前命運坎坷,死後陵寢也是采用當年景泰帝的廢陵,命運對帝王竟也如此捉弄。

(15)明熹宗朱由校(天啓1621-1627)

  明熹宗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在位七年,年號天啓。

  熹宗的皇帝名號可以說子承父業,順其自然的得到了,但真的要座上幹清宮的皇帝寶座還頗費了壹番周折。光宗在位僅壹個月,卻留下了壹個禍害李選侍,這個女人跟鄭貴妃如出壹轍,整天捉摸著怎麽將皇後位子弄到手,此時的鄭貴妃也對皇太後的位子垂涎已久,就這樣,兩個臭味相投的女人湊在了壹起,互相配合,在皇帝面前軟磨硬泡,非要將封號討下來不可,即使在光宗病危的幾天,他們也沒有停止過。

  光宗突然駕崩,使鄭李二人失去了保護傘,群臣對他們並沒有好感,兩人感到自己的地位很不穩固,于是李選侍想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由于熹宗生母早逝,李選侍成了熹宗的實際看護人,此刻正好利用這層關系,將熹宗扣留。 先皇已經駕崩,熹宗已經被宣布即皇帝位,但小皇帝遲遲沒有從後宮走出來,群臣非常著急,紛紛上書請李選侍放還熹宗。但是李選侍根本不聽,仍舊將新皇扣留,幸虧太監王安,從大局出發,將皇子騙了出來,交給了群臣。

  李選侍壹計不成,又生壹計,他賴在幹清宮不走,以此要挾群臣給他皇太後的封號。按古制皇帝即位後,應該立即遷入幹清宮居住,但是無人奈何的了李選侍,群臣非常著急。勸李移宮的奏章如雪片飛來,李選侍根本不理,群臣終于被激怒了,楊漣代表衆大臣向李選侍下達最後通牒,讓他即日離宮,新皇朱由校也下旨,讓李移宮,加上大太監王安對李選侍百般威嚇,李選侍終于帶著宮女灰溜溜的遷出了幹清宮。史稱此事件爲“移宮案”,明宮三大案之壹。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許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擔任重要職務,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制稍顯清明。由于楊漣等人在幫助熹宗即位時出了很大的力氣,因此,熹宗對這些東林黨人也是非常信任,言聽計從。

  群臣能治外,但是管不了皇帝家裏的事,此時後宮有兩顆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長,壹旦他們成了氣候,大明王朝這個彌留之際的病人,就將被掏空最後壹滴精血。這兩個毒瘤就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賢與容氏。 魏忠賢大字不識,卻善于鑽營,很快攀上了大太監王安的關系,地位直線上升,容氏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詐並不亞于鄭、李,客魏兩人很快結成了同盟,成爲了後宮不可壹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監在後宮逐漸被排擠,客魏首戰告捷,權利覆蓋了整個後宮。但魏忠賢並不滿足,他要向他的先輩王振,劉瑾那樣,成爲權傾朝野,名副其實的大太監。

  壹方面,魏忠賢引誘熹宗玩樂,使熹宗整日沈浸在木工活之中,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的,從不過問朝政;另壹方面,魏忠賢與朝堂上的壹些文臣敗類(崔呈秀之流)結成聯盟,排擠東林黨人,逐漸掌握了內閣、六部。 東林黨人被貶、被殺不計其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楊漣、左光鬥爲首的東林六君子,他們爲了能夠扳倒魏黨,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賢最痛恨的人,他們有的已經告老,有的還在任上,均被魏忠賢先後投入監獄,嘗盡了人間酷刑,最後慘遭殺害,卻始終沒有向閹黨曲膝,不僅爲壹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傳爲佳話。

  魏忠賢不僅殘酷地排除異己,而且加深了對百姓的盤剝,使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不斷。就在整個大明王朝搖搖欲墜的時候,壹手制造了客魏專政的熹宗皇帝還在後宮玩樂,做木工活之余他也臨幸嫔妃,遊山玩水,想盡了人間富貴。天啓五年,皇帝外乘舟遊玩的時候不慎落水,雖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到了天啓七年,病情加重,壹命嗚呼,終年二十三歲。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兩位少年天子武宗、熹宗,壹個喜歡打仗,壹個喜歡木工,均不問朝政,都是落水得病而死,都沒有子嗣,都培養出了明朝最壞的太監——劉瑾、魏忠賢。曆史竟驚人的相似,試想如果沒有這兩個皇帝,大明江山應能再多堅持幾年。

(16)明思宗朱由檢(崇祯1628-1644)

  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祯,明代第十六位皇帝,光宗朱常洛之子,熹宗朱由校之弟。

  崇祯皇帝,幼年被封爲信王,熹宗皇帝駕崩之後,由于沒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終弟及的說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屬于自己的皇帝寶座。皇帝的位子本來是人人向往的,但是此時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雖有明君能臣在世亦難扭轉其頹勢了。何況朱由檢自幼生長在深宮,既不了解官場的勾心鬥角,派系之爭;更不了解戰場排兵布陣,殺伐攻略。但是毫無經驗的朱由檢,硬是憑著自己中興的決心,將大明江山延續了17年之久,也算是壹個不小的奇迹了。

  曆史上對崇祯皇帝的評價褒貶不壹,現簡單記錄其生平事迹。熹宗駕崩之際,正是克魏集團活動最猖獗的時期,克氏、魏忠賢互爲表裏,禍亂後宮,把持朝政,不僅害死了熹宗皇帝,也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信王朱由檢自然了然于心,因此,在宣布信王即位之後,朱由檢由信王府搬入大內,竟不敢食用爲他准備的膳食,硬是憑借自己從家裏偷偷帶來的幹糧度過了最危險的幾天,宮中的險惡可見壹斑。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雖然深惡魏忠賢的專權,但是畢竟自己羽翼未豐,不敢輕舉妄動,于是韬光隱晦,等待時機,正值巅峰的魏忠賢並沒有把這個孩子放在眼裏,認爲不過是和他哥哥熹宗壹樣的年輕後生,不會有多大的作爲,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爲他建立生祠,罪惡已經招然于世。

  朝內朝外怨聲載道,崇祯皇帝抓准時機,先以迅雷之勢除掉了魏忠賢倚爲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後對魏忠賢的爪牙痛下殺手,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壹紙诏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魏忠賢自知罪惡深重,在途中上吊自盡了。崇祯皇帝談笑間鏟除了魏忠賢集團,曾壹度使大明江山的中興成爲了可能,但是隨後的壹系列錯誤使得他最終沒有實現中興的夢想。

  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東北的後金,即後來的滿清政權,此時清太祖努爾哈赤已經去世,太宗皇太極在位。雙方多次爆發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多是以明軍的潰敗告終,諾大的壹個朝堂上竟找不出壹個象樣的元帥,崇祯皇帝對此當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煥,這個被百姓稱爲‘袁長城‘的人物。當初在甯遠城用大炮打傷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就是這個袁崇煥。由于閹黨的迫害,他被迫離職,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躊躇滿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恢複大明的江山。壹經上任,他就把東北的防務布置的井井有條,使後金不敢窺盱甯錦壹線。

  但袁崇煥的敵人畢竟是蒸蒸日上的後金政權,是多謀善斷的皇太極,更重要的,袁崇換的主子是崇祯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祯的致命弱點,這就決定了袁崇煥不可能有充分的時間去施展他的抱負,更可悲的是皇太極的壹個小小的反間計,就毫不費力地致他于死地了。

  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京畿的北面越過長城,威脅北京,袁崇煥率部回京勤王,正當袁崇煥部開到北京城下的時候,清軍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現了,給崇祯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煥部引清軍來攻城的。

  因此,城上的守軍堅決不准城外的部隊進城,千裏奔襲而來的袁軍此刻已是筋疲力盡,即不能進城休整,又要面對強大的八旗軍隊,但是袁軍還是成功的打退了清軍的進攻。是夜,皇太極派手下心腹將領在明軍俘虜面前大肆宣揚如何與袁崇煥約定獻城投降,然後故意放俘虜逃跑。

  俘虜怎知是反間計,回城後壹五壹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彙報。本就多疑的崇祯將幾見事聯系到壹起,便認定袁崇煥必是漢奸無疑,于是將袁崇煥诳進城內,打入大牢,並于數月後淩遲處死。從此,明朝失去了唯壹的東北屏障,八旗軍隊得以馳騁東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

  明朝末年,出現了三日並舉的局面,壹個,北京以崇祯帝爲首的明政權,第二,沈陽以皇太極爲首的清政權(天聰十年,皇太極改國號爲清,改元崇德),第三,西北以李自成爲首的大順政權。

  說到李自成,農民軍起家,本在舅父老闖王高迎祥手下爲將,舅父被俘就義之後,被公推爲新闖王。明朝對農民軍戰績要遠遠好于對清軍的戰績,明軍的將帥如洪成疇、陳奇瑜、孫傳庭、盧象升、熊文燦都有對農民軍的輝煌勝利。

  陳奇瑜曾將農民軍逼入車廂峽,險些讓李自成、張獻忠困死其中;孫傳庭潼關大敗農民軍,並活捉了老闖王高迎祥;熊文燦追得農民軍走投無路,紛紛投降,張獻忠、羅汝才(曹操)亦在其中;盧象升滁州大捷,農民軍屍橫遍野。更有大將左良玉、賀人龍、曹文诏、曹變蛟、高傑沖突左右,本來撲滅農民軍的星星之火不是沒有可能,但就是崇祯皇帝的性急,在關鍵時刻幫助了農民軍,明軍將帥稍有敗績,非死即貶,明朝的棟梁之才損失待盡,陳奇瑜被貶,熊文燦被斬,孫傳庭入獄,壹個個將星的隕落,注定了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被熊文燦追得無處藏身,被迫躲進了商洛山中,當李自成再壹次從山中走出來的時候,熊文燦已經成了冤死之鬼,李自成再次組成了自己的軍隊,吸收了李岩、宋獻策、牛金星等知識分子,洗去了農民軍固有的匪氣,壹股天將降大任于斯的氣勢,目標直指紫禁城中的蹯龍寶座。

  他占洛陽,斬福王,破襄陽,取武昌,壹路奏凱,並在西安正式稱帝,國號大順。稱帝之後,李自成壹路東進,僅在甯武受到沈重打擊,其他重鎮如宣大等,均傳檄而定。終于在崇祯十七年,焚燒了昌平明十二皇陵後,包圍了北京城。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雖然曾經壹手産除了魏忠賢集團,但是他對朝中大臣的不信任,還是導致他走向了親信宦官的毀滅之路,明朝萬余人的龐大的閹人隊伍並沒有給崇祯帶來任何好運,而是慢慢的消磨著明王朝這個巨人的精血。直到作後壹刻,也是把守各城門太監的臨陣叛變,徹底斷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農民軍攻入京城之後,崇祯皇帝將皇子托付給了外戚周奎,田弘遇,下令周皇後(崇祯皇帝正宮皇後)、張太後(熹宗皇帝皇後,崇祯的皇嫂)自盡,並親手砍死了袁貴妃,砍傷了自己的女兒。然後匆匆逃到景山,在壽皇庭東側的壹顆歪勃樹上自盡身亡,在對面陪伴他上吊的還有他的貼身太監王承恩。

  崇祯皇帝不是壹個荒淫的皇帝,也不是壹個懶惰的皇帝,他對明朝中興的迫切心情,每壹個讀過他事迹的人都能夠清楚的感覺到,但是曆史總是喜歡跟人開玩笑,他的祖父,哥哥,雖然荒唐,但是平安的渡過了壹生,可是祖輩制造的苦果,去要由後輩人去品嘗,面對著這樣壹個爛攤子,我們又能要求年輕的崇祯皇帝什麽呢?

關于“中國曆史/明帝系”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