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中國曆史/東漢帝系


東漢帝系

漢光武帝劉秀(25-57)

  漢光武帝(公元前6~公元57)

  中國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秀,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欽曾任南頓令。公元25~57年在位。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劉縯爲恢複劉姓統治,起事于春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春陵軍。地皇四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後,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爲他的有力支柱。此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爲銅馬帝。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更始二年(公元24年),劉玄立劉秀爲蕭王,派使者召他去長安。耿弇對劉秀說:“如今劉玄當皇帝,山東(指崤山以東)諸將各幹各的,劉玄的皇親國戚在長安橫行霸道,百姓反而懷念王莽,由此可見劉玄必敗。應當由您來定天下。”劉秀很欣賞這壹建議,于是托詞河北未平而不去長安,從此同劉玄分手。隨後,耿弇協助劉秀鎮壓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劉秀稱帝後,授建威大將軍、封好疇侯,率部擊敗鄧奉、延岑等割據勢力。建武二年(公元26年),耿弇向光武帝請求攻齊,並保證平齊。五年,奉命討伐齊地的張步。以劇縣(今山東昌樂西)爲都城的張步命其將費邑率軍駐曆下(今山東濟南),分壹部駐祝阿(今濟南西),在泰山至鍾城(今泰山北)壹線列營數十,准備迎擊耿弇。耿弇避開張步的泰山防線,渡過黃河,進攻祝阿,破城前網開壹面,讓守軍逃向鍾城。鍾城守軍也跟著潰逃,費邑命其弟費敢退守巨裏(今屬濟南)。耿弇兵臨巨裏城下,命令加緊准備攻城器械,揚言三日後攻下巨裏。又在從曆下至巨裏的道路旁坡地設伏兵,准備圍城打援。三日後,費邑果然來援。耿弇聞訊大喜,率部居高臨下襲擊援軍,陣斬費邑,取其首級向巨裏城內示威。費敢及其部屬嚇得棄城逃歸劇縣。耿弇將守軍四十余營壘全部攻占。張步令其弟張藍率精兵兩萬守西安(今山東淄博東北),另派萬余人守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 。耿弇進軍西安和臨淄之間的畫中。西安城小而堅,臨淄大而難守。耿弇揚言五日後攻西安,到時卻突然襲擊臨淄,半日而下。張藍棄西安而撤回劇縣。張步見臨淄壹失,劇縣難守,便集中 20萬軍隊進行反攻,想乘耿弇立足未穩,收複臨淄。耿弇聞訊後上書已到達魯(今山東曲阜)的光武帝說:“臣據臨淄,深溝高壘。張步從劇縣來攻,疲勞饑渴。欲進,誘而攻之,欲去,隨而擊之。臣依營而戰,精銳百倍,以逸待勞,以實擊虛,旬日之間,步首可獲。”隨即派壹支部隊到淄河引誘張步來攻。張步追至臨淄東門外,耿弇乘其與守軍激戰時,自率精兵側擊張步營壘,予以重創。戰鬥中,有流矢射中耿的大腿,耿揮刀斷矢,繼續戰鬥。第二天,耿弇得知張步要撤,事先設伏兵于張步的退路,掩殺張步軍,壹直追到钜洋水(今山東壽光西)。此時,光武帝來到前線慰勞,大會群臣說:“過去韓信破曆下,現在耿將軍攻祝阿,這都是齊地的西面,功勞相當。但韓信襲擊已降,耿將軍獨拔勁敵,其功又難于韓信。三年前耿將軍就下此決心,可謂有志者事竟成。”會後,耿弇繼續追擊張步,迫使張率10萬人投降。耿弇戰功卓著,先後攻克46郡300余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于鄗(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建武六年統壹了關東,使河西的窦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天水、巴蜀。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于完成了統壹事業。

  善于識人的光武帝將運籌帷幄的鄧禹比喻成張良,將秉公執法、長期鎮守後方的寇恂比喻成蕭何,將性格剛毅、文武雙全的賈複比喻成曹參,將忠勇無敵與殺罰果斷的吳漢比喻成周勃,而在他心中,功高蓋主的戰神將軍韓信的位置非耿弇莫屬了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首先致力于整頓吏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他雖封功臣爲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在行政體制上,劉秀壹方面進壹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台,最後總攬于皇帝;另壹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又令全國共並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1/10。與此同時,劉秀還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诏恢複三十稅壹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後九次下诏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爲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産。他統治的時期,史稱中興。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制”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郡縣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多爲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采取了不同的對策。對于農民的反抗鬥爭是進行分化和鎮壓,對于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後,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光武帝在其統治末年還“宣布圖谶于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谶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爲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制。

統壹政權的重建

  東漢政權建立後,立即出動大軍渡河南征。首先是掃蕩更始政權在各地的殘余勢力,然後集中主力鎮壓赤眉軍。建武元年八月,攻取洛陽。這年十月,劉秀由河北至洛陽,遂定都于此。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天,鄧禹率部到達關中地區,趁赤眉軍撤離長安到扶風(今陝西興平)的時機進入長安。不久,赤眉軍複還長安,擊敗鄧禹軍,迫使其撤出關中。但這時赤眉軍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壹方面,關中地區的豪族地主結成營壘,負隅頑抗;另方面,關中又接連發生災荒,糧草供應非常困難。赤眉不得已再度撤離長安,決意引兵東歸。不料在東歸途中陷入漢軍的重圍之中。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光武以鄧禹屢戰敗績,乃命偏將軍馮異爲征西大將軍,代鄧禹總統諸軍;又命鄧禹率軍與馮異會合,在崤山(今河南渑池以南)壹帶布防,狙擊赤眉軍。崤底(今河南渑池西南)之役,赤眉軍大敗,損失八萬余人。余衆十余萬人南走,在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附近陷入重圍。光武“自將征之”,赤眉忽遇大軍,非常驚震,乃遣劉恭乞降。

  鎮壓農民起義後,東漢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進攻南北各地的封建割據勢力。從建武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9—36年)之間,陸續消滅掉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梁地的劉永,齊地的張步,盧江的李憲,東海的董憲,漢中的延岑,夷陵的田戎,隴西的愧囂,安定的盧芳和巴蜀的公孫述,重建統壹的劉漢封建政權。

  爲了鞏固新建的東漢封建政權,光武汲取曆史的經驗教訓,先後采取了壹系列加強皇權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措施。

集權于尚書台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爲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于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壹切行政大權歸之于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壹人,秩千石,尚書仆射壹人,六曹尚書各壹人,秩皆爲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壹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禀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爲權臣專政的工具。

簡化機構,裁減冗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並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條奏並有四百余縣,吏職省減,十置其壹”。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征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提倡儒學,表彰氣節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爲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制造的谶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早在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孫述等人利用谶書作爲其承受天命的依據,指使他過去的同學強華僞造了壹個叫做“赤伏符”的谶語:“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爲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爲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東漢統壹全國後,更“宣布圖谶于天下”,把谶緯迷信尊爲“內學”,作爲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學神學的同時,光武鑒于西漢末年壹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于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于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企圖養成重名節的社會風氣,爲鞏固東漢封建統治服務。

注意民生,與民休息

  第壹,釋放奴婢、刑徒。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爲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爲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壹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壹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爲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爲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诏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诏令免奴婢爲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爲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爲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饑荒或戰亂被賣爲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爲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诏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爲庶民”。

  第二,整頓吏治,提倡節儉。光武鑒于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爲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爲之壹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第三,薄賦斂,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邊功,與民休息。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産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複西漢前期三十稅壹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複言軍旅”。建武二十壹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複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第四,欲抑制豪強勢力,實行度田政策。東漢政權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土地兼並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爲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就是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爲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诏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光武下令將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余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有的地區甚而爆發武裝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只得不了了之。于是,度田以失敗告終。

  因各項政策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實行,爲恢複發展社會生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奠定了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物質基礎。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病逝于洛陽南宮,終年六十三歲,在位三十三年(建武三十壹年,中元二年),葬于洛陽城北之原陵。

光武帝評論

  漢光武帝劉秀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壹。史稱其才兼文武,豁達有大度。他長于用兵,善于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在昆陽之戰中,他知人善任,中興二十八將大都拔擢自小吏、布衣、行伍之中。他對待臣僚“開心見誠”,不念舊惡,但賞罰嚴明,雖仇必賞,雖親必罰,如重用有宿怨的朱鲔。

  光武在戰爭中所以能夠克敵制勝,還在于他注意講求策略,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在統壹戰爭中,善于采用政治攻勢,如宣布釋放奴婢、刑徒,減免賦稅刑法,用以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勢力。他還注意整饬軍紀。早在他擔任更始政權的將軍時就注意約束部下遵守軍紀,這就有利于取得更多的支持。

  在統壹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壹,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範晔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複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于光武帝在統壹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雖因迷信圖谶,宣布圖谶于天下;貶逐了桓譚、馮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體說來尚能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以上這些評論,對于評價漢光武帝都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近世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評光武帝說:“這個以南陽豪強爲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虜掠,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既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壹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對當時曆史有重要貢獻的曆史人物。”



漢明帝劉莊(58-75)

  東漢皇帝。字嚴,廟號顯宗。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母爲陰皇後。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爲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明帝即位後,壹切遵奉光武制度。明帝以及隨後的章帝在位期間,史稱“明章之治”。明帝熱心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爲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後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同時,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邊少數族侵擾的威脅,使漢族和少數族的友好關系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十六年,命窦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余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裏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後,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系65年後又恢複了正常交往。次年,又複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並于洛陽建立中國第壹座佛教廟宇白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並興修水利。因此,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國載于戶籍的人口爲2100多萬,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激增至3400多萬。



漢章帝劉炟(76-88)

  漢章帝劉炟(56—88),明帝第五子,永平三年(公元60年)立爲皇太子,年方四歲。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明帝病逝後,章帝即位,時年十九歲。即位第二年建年號爲建初(76年壹84年七月),後來又改元元和(84年八月—87年七月)、章和(87年八月—88年),在位十三年。



漢和帝劉肇(89-104)

姓名:劉肇

生卒:79年—105年

描述:東漢第四位皇帝

籍貫:

個人概述

  漢和帝劉肇(79年—105年),東漢第四位皇帝(88年—105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27歲,他是章帝四子,母梁氏,死後益號爲孝和皇帝,廟號穆宗,葬于慎陵。

職業生涯

  他即位時,只有10歲,由養母窦太後執政,從此漢朝由穩轉亂,進入外戚、宦官相繼掌權的時期,和帝在位時期東漢日益衰敗,窦太後排斥異己,讓弟弟窦憲掌權,窦家人壹犯法,窦太後就再三庇護,窦氏的專橫跋扈,引起漢和帝的不滿。永元四年壬辰年六月二十三日(92年8月14日),漢和帝聯合宦官鄭衆將窦氏壹網打盡,但是也由此進入宦官專權時期。元興元年乙巳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5年2月13日),漢和帝郁郁而終。

個人影響

  漢和帝在位時期,科技、文化有了很大發展,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班固、班昭寫了《漢書》。另外,和帝初年窦憲滅亡了匈奴,擴張疆土數千余裏,在世界曆史上也是壹件大事。



漢殇帝劉隆(105-106)

  漢殇帝劉隆(105年——106年),漢和帝次子,養于民間,東漢第五位皇帝(106年在位)。益號孝殇皇帝。

  和帝在世的時候,生了許多皇子,皇子大都夭折。和帝以爲宦官、外戚在謀害他的兒子,便將剩余的皇子留在民間撫養。永元二年(106年)壹月漢和帝死,鄧皇後因長子劉勝有痼疾,將劉隆迎回皇宮做皇帝,劉勝被封爲平原王。

  劉隆登基時候剛剛好出生滿100天,是爲漢殇帝,改元“延平”。朝政由外戚鄧氏掌權。

  可憐壹個嬰兒皇帝漢殇帝,只做了8個月的皇帝。當延平元年八月辛亥日,漢殇帝得了場大病就死在襁褓之中了。

  漢殇帝是中國帝王中即位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



漢安帝劉祜(107-125)

  漢安帝劉祜(94年—125年),東漢第六位皇帝(106年—125年在位),在位19年。他是漢章帝的孫子、當年被廢太子清河王劉慶的兒子,母左小娥。

  106年,他被外戚鄧氏擁立爲帝,改元“永初”。 漢安帝即位後,仍由鄧太後執政。外戚鄧氏吸取窦氏滅亡的教訓,聯合宦官,袒護族人。鄧氏專政直到永甯二年(121年),鄧太後去世,安帝才親政。安帝親政後下令滅了鄧氏壹族,安帝雖滅鄧氏,但是尚未制止婦寺幹政的局面。再加上安帝年年不理朝政,沈湎于酒色,導致當時漢朝朝政腐敗,社會黑暗,奸佞當道,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邊患也十分嚴重。史稱安帝之世,全國多地震,水旱蝗災頻繁不斷,外有羌族等少數民族入侵邊境,內有杜琦等領導的長達10多年的農民起義,社會危機日益加深。東漢王朝更進壹步衰落。

  到了延光四年(125年),漢安帝在南巡的途中死于南陽,享年32歲,葬于恭陵。 安帝益號孝安皇帝,廟號恭宗



漢順帝劉保(125-144)

  漢順帝劉保(115年—144年),東漢第七位皇帝(126年—144年在位)。漢安帝之子。漢安帝死後,閻皇後無子,便先廢了安帝的獨子濟陰王劉保,然後找個幼兒劉懿爲皇帝,想自己垂簾聽政,掌握朝政大權。劉懿做了7個月的皇帝就死了,宦官曹騰、孫程等19人便發動宮廷政變,趕走閻太後,將時年11歲的劉保擁立爲帝,改元“永建”,那19位擁立劉保的宦官也全部封侯。

  由于漢順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來的,所以將大權交給宦官。順帝本人則溫和但是軟弱。 後來宦官又與外戚梁氏,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梁氏專權。宦官、外戚互相勾結,弄權專橫,漢朝政治更加腐敗,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百姓怨聲載道,簡直是民不聊生。建康元年,漢順帝死,享年30歲,在位19年。

  順帝死後益號孝順皇帝,廟號敬宗。



漢沖帝劉炳(145)

  劉炳(壹說昺)(143年—145年正月戊戌),東漢第八位皇帝(144年八月庚午—145年正月戊戌),在位僅半年,享年3歲



漢質帝劉缵(146)

漢質帝

姓名: 劉缵

廟號: 無

益號: 孝質皇帝

陵墓: 靜陵

政權: 東漢

在世: 138年—146年

在位: 145年-146年

年號

本初:146年

  漢質帝劉缵(138年——146年),東漢第九位皇帝。于145年即位,在位時間不到1年,益號孝質皇帝。

  前任皇帝漢沖帝死時只有3歲。當時尊稱爲梁太後的漢順帝皇後之弟梁冀擁立壹支漢朝皇族的後代、漢章帝玄孫劉缵爲帝,改元本初,是爲漢質帝。傳統上認爲當時梁冀壹家專權,朝政腐敗,吏治不修。後漢書評論梁冀當時權勢極盛,威勢橫行朝廷和宮外;大臣們害怕梁冀的威勢,不敢抗命。(《後漢書·梁統傳·玄孫冀》「窮極滿盛,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質帝雖年幼,但他聰明伶俐,不堪梁冀的專橫跋扈。質帝曾在朝見大臣時當面對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見後,大爲反感;便命手下在質帝的餅裏下毒,同日將剛滿9歲的質帝毒死。

  質帝死後,繼任的漢桓帝終于誅滅了梁氏。



漢恒帝劉志(147-167)

  東漢 桓帝(劉志)生于132年卒于167年15歲登基在位二十壹年,終年36

  葬于宣陵(河南洛陽東南)



漢靈帝劉宏(168-188)

漢靈帝(156~189)

中國東漢皇帝。劉宏。章帝玄孫。168~189年在位。永康元年(167),桓帝崩,窦太後與城門校尉窦武(窦太後之父)立其爲帝。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窦武輔政。建甯元年(168),宦官與外戚官僚士大夫間的矛盾激化,中常侍曹節矯诏誅大將軍窦武、太傅陳蕃及尚書令尹等,並夷其族,迫太後歸政。二年,中常侍侯覽興大獄,將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長樂少府李膺等120余人下獄處死,此爲第二次黨锢之禍。漢靈帝在位期間,由于他寵信宦官,朝政被宦官趙忠、張讓把持,政治腐敗達于極點。靈帝生活荒淫,聚斂無度,賣官鬻爵,二千石官二千萬,四百石官四百萬,縣令長按縣土豐瘠各有定價。還大修宮殿苑囿,搜刮民財,激起人民反抗。中平元年(184)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東漢政權從此陷入苟延殘喘的局面。六年卒。

漢靈帝

姓名 劉宏

廟號 無

益號 孝靈皇帝

陵墓 文陵

政權 東漢

在世 156年—189年

在位 168年-189年

年號

建甯:168年—172年五月

熹平:172年五月—178年三月

光和:178年三月—184年

中平:185年十二月—189年三月

  漢靈帝劉宏(156年—189年),東漢第十壹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在位22年,益號爲孝靈皇帝。他本封解凟亭侯,是漢章帝的玄孫,漢桓帝的遠房堂侄,在167年由桓帝的皇後窦妙立爲皇帝(因桓帝無子),是爲漢靈帝。

  漢靈帝即位後,漢王朝政治已經十分腐敗了,天下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泛濫,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壹步衰落。再加上宦官與外戚奪權,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窦氏並軟禁窦太後,奪得了大權,又殺正義的太學生李膺、範謗等100余人,流放、關押800多人,多慘死于獄中,造成第2次黨锢之禍。而昏庸荒淫的靈帝除了沈湎酒色以外,還壹味寵幸宦官,尊張讓等人爲“十常侍”,並常說“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宦官杖著皇帝的寵幸,胡作非爲,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可謂腐敗到極點。

  在皇帝的昏庸和官吏的腐敗下,人民終于無法忍受,聚衆起義。巨鹿(今河北涿州)人張角兄弟三人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爲名舉行起義,史稱“黃巾之亂”,這次起義所向披靡,給病入膏肓的東漢王朝以沈重打擊。雖然被鎮壓,但是影響極大。從此東漢政府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昏庸的漢靈帝在人民的壹片怨聲下結束了他荒淫腐朽的壹生,終年34歲。

  漢靈帝統治時期是東漢最黑暗的時期。



漢少帝劉辯(189)

漢少帝

姓名 劉辯

廟號 無

益號 弘農懷王

政權 東漢

在世 176年—190年

在位 189年四月-九月

光熹:189年四月—八月

昭甯:189年八月—九月

  漢少帝劉辯(176年-190年),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東漢第十二位皇帝,在位期間是189年四月-九月。

  劉辯爲靈帝和何皇後所生,漢獻帝劉協的哥哥。初靈帝嫌劉辯“輕佻無威儀,不可爲人主”,欲立劉協爲帝,但因何皇後受寵且何進位高權重而猶豫未決。189年靈帝病重,將劉協托給蹇碩,靈帝去世後,蹇碩想先殺何進再立劉協爲帝,于是請何進入內,但是何進剛進入,蹇碩司馬潘隱是何進的舊識,便前來看何進。何進大驚,先退出,從儳道歸營,然後稱疾不入,蹇碩的計畫因此失敗,而劉辯也得以繼承帝位,是爲漢少帝。董卓入京後,少帝被董卓廢爲弘農王,後董卓又派郎中令李儒將其毒死,得年十四歲。 他弟弟劉協後來追益他“弘農懷王”。

  漢朝的漢少帝共有4位:

  西漢時期漢惠帝死後呂太後前後立了兩位,前少帝劉恭,後被呂後殺害;後少帝劉弘。

  東漢也有兩位,安帝之後的少帝劉懿在位7個月病死;靈帝之後的少帝劉辯也是在位7個月,後在董卓強迫下被廢除。

  需要說明的是,在漢代可視爲“帝”的有30多個,這4位少帝或未跨年度或未及改元,不能列入漢朝二十四帝之中



漢獻帝劉協(189-220)

  獻帝劉協初平元年(190)——延康元年(220)

  漢獻帝劉協,字伯和。他是漢靈帝的小兒子,原封陳留王,9歲被董卓擁立爲皇帝,40歲告祭高祖帝廟,被迫傳位于魏王曹丕,封爲山陽公,最後老死山陽,終年54歲,葬于禅陵。

  漢獻帝劉協是漢代的末世皇帝,他的壹生是在被挾持和被利用中度過的,漢獻帝的遭遇就是“傀儡”的遭遇。可是縱觀東漢末年的曆史和他本人的身世經曆,或許還不能據此就叛定獻帝無能昏聩。當初在大亂中,董卓去接少帝時,董卓問以“禍亂由起”,14歲的少帝劉辯被嚇得語無倫次,而9歲的劉協卻說得頭頭是道,“自初至終,無所遺失”。可見他具有臨危不亂的心理素質。另外,在《益法》中,“獻”的解釋是“聰明睿智曰獻“,可見他還不是壹個糊塗皇帝。

關于“中國曆史/東漢帝系”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