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中國曆史/西漢帝系


西漢帝系

漢高祖劉邦(前206-前195)

人物簡介

  漢高祖-------劉邦[前247-前195]

  西漢開國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公元前202年稱帝,在位七年,益號高祖皇帝。

秦末農民起義

  高祖出身農家,早年當過亭長,爲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産。曾在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服徭役。秦末,爲沛縣泗水亭長。送本縣刑徒往骊山(今臨潼東南),因途中壹些刑徒陸續逃亡,就釋放其余刑徒,自匿于芒、砀山澤間(今河南永城東北)。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反秦。是年九月,受蕭何、曹參等擁戴下,聚衆沛縣反秦,稱沛公,聚兵3000人。第二年四月,投項梁,屢與項羽協同作戰。項梁死,劉邦被封爲武安侯、砀郡長。後九月,奉令收集陳勝、項梁散卒西向攻秦。僅率數千人自砀郡出發,轉戰半年,兵始逾萬。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陽)。自此攻撫兼施,順利挺進至灞上(今西安東南)。漢王元年(前206)十月入鹹陽,滅秦(見秦末農民戰爭)。當項羽率領起義軍和秦軍主力決戰巨鹿時,劉邦受楚懷王(熊心)的派遣,帶領所部向關中挺進。他迫降宛城,攻占武關,于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分兵把關,欲爲關中王。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

楚漢戰爭

  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也引兵入關。 聽說劉邦已定關中,項羽大怒,進駐鴻門,欲攻劉邦。十二月,見項羽擁40萬大軍入關,慮及實力懸殊,乃委曲求全,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今臨潼東北)謝過,項羽謀士範增策劃在宴會上刺殺劉邦未成,此是謂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

  此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爲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壹帶。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率軍東出,八月,回兵複取關中。二年三月,進至洛陽(今河南洛陽東),聲討項羽殺害楚懷王之罪,發動楚漢戰爭。四月,大敗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其後,親率主力扼守戰略要地荥陽(今河南荥陽東北)、成臯(今荥陽西北),與項羽抗爭兩年余,最終迫使項羽訂鴻溝之盟。五年十二月,圍殲楚軍于垓下(今河南鹿邑東,壹說安徽靈璧東南),統壹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犯水北,建立漢朝。

  據《史記]記載,劉邦原只是個市井無賴,平時好吃懶做,愛說大話,貪酒好色,常借錢不還。但當秦末大亂之際,劉邦奮起草莽,提三尺劍取天下,成爲中國曆史上第壹個起于社會下層的皇帝,骁勇無敵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敗在他的手裏,韓信、彭越、英布等壹代英傑,先是爲其驅使,效命戰場,功成之後,兔死狗烹,又壹壹喪命于其刀下。

  曾與諸將論楚漢戰爭得失,認爲自己之所以獲勝,主要在于重用張良、韓信、蕭何。爲帝七載,屢次親征,陸續平定燕王臧荼、楚將利幾、韓王信、陽夏侯陳豨、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绾等反叛,並剿滅韓信、彭越兩大功臣。以和親之策結好匈奴,對南越割據政權實行安撫,重視農耕,休兵養民,使社會趨向安定、發展。

  曾作《大風歌》,乃千古絕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位政績

  劉邦即位後,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如減輕田租,什五稅壹,“與民休息”,凡民以饑餓自賣爲奴婢者,皆免爲庶人,士兵複員歸家,豁免其徭役等,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等,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他還剪除異姓諸侯王以加強統壹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爲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敗亡,于是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他還接受婁敬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余萬口遷徒到關中定居。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占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余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于的阏氏,才得脫險。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羁,鄙視儒生。稱帝以後,他認爲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之,甯可以馬上治乎?”劉邦于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鑒。他命蕭何重新制訂律令,即“漢律九章”。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後,幾次想廢黜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而逝世。

漢朝大壹統的的曆史意義

  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壹了中國,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壹,爲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漢惠帝劉盈(前194-前188)

  漢惠帝劉盈(前213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稚,在位7年。

  當初,高帝寵幸戚夫人,戚夫人有壹子名曰劉如意,劉如意聰明伶俐,英武果敢,作風很像漢高帝,高帝覺得太子劉盈優柔寡斷,軟弱無能,便想廢劉盈。劉盈的母親呂皇後便請大賢商山四皓來替劉盈說話並輔佐,才免了廢太子的厄運。

  前195年,高帝在平定逆臣英布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劉盈繼承了皇位,是爲漢惠帝,惠帝即位後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賢人曹參爲丞相,政治比較清明,社會也很安定。但是惠帝優柔寡斷,軟弱無能,在位後期處處受母親呂後牽制,以至最後抑郁而終,享年僅24歲,葬在安陵。

  惠帝死後,呂後進行了長達8年的專權統治。

  漢惠帝劉盈

  公元前211年---公元前188年

  在位時間: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

  曾用年號:無

  益號:孝惠

  廟號:無

  安葬地:安陵

  公元前211年,劉盈生于沛郡豐邑陽裏。

  公元前205年,劉盈被立爲王太子,公元前202年,改立爲皇太子。.

  公元前195年,劉盈即位,是爲漢惠帝。

  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90年.劉盈大規模修築長安城。

  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9年,劉盈先後下诏,制訂恢複、發展經濟的政策。

  公元191年,劉盈廢除了限制思想文化發展的“挾書律”。

  公元前188年,劉盈逝世。

  俗話說:“將門虎子”。劉邦以壹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但繼承他皇位的漢惠帝劉盈,卻是壹個生活在母親擅權陰影下的皇帝。他在位七年,所作的業績寥寥無幾,不過對于資質淺薄的漢惠帝而立言,他只要保證堅決執行父親創立的壹套政策,上乘父制,善盡職守,就可國泰民安了。的確,漢惠帝也在漢王朝的曆史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就憑這壹點,漢惠也算得上是個好皇帝了。

  劉邦共有8個兒子,劉盈是其次子,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屬虎,其母呂稚是劉邦的原配夫人。高祖十二年(前195)四月,劉邦病死,五月,17歲的劉盈即位,是爲惠帝。“惠”有“仁慈、柔順”的意思,這個益號可謂概括了劉盈的壹生。從惠帝開始,漢朝皇帝的益號都加壹個“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這是因爲漢朝統治者推崇孝道,“以孝治天下”的原故。惠帝做了7年有名無實的皇帝,在24歲的時候就過早地死去。惠帝死後,呂後又執政八年。這前後15年,是漢王朝從建國到文景之治的過渡時期、奠基時期,在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漢高後呂稚(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前187-前180)

  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稚。單父(山東單縣)人。早年其父爲避仇遷居沛縣,在壹次宴會上欣賞劉邦非凡的氣度,把女兒許配給他。公元前205年,劉邦爲項羽所敗,呂稚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做了兩年的人質,前203年秋,呂稚歸漢後,留守關中。劉邦稱帝後,呂稚被立爲皇後,子劉盈爲太子。

  呂後爲人有謀略,漢初,呂後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壹的局面。前195年,劉邦死,漢惠帝立,尊呂後爲皇太後,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後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爲呂後所殺,有怨言。呂後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爲帝。『號令壹出太後』,呂後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曆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慈喜太後)的第壹個。

  呂後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壹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後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呂後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爲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後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爲「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後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于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後,說﹕「妳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後采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複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于化幹戈爲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

  呂後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淩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爲侯。前180年,呂後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爲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對曆史的評價都是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框套套,兩千年來,儒家思想成爲評價曆史功過的壹把鐵尺。我們有幸生活在思想活躍的年代,使我們對曆史能從壹個新的角度去分析、探討。我覺得評論曆史人物時候,不應在遵從以前的看法,應該從此曆史人物對當時和以後的影響來評論,所謂「民爲天,社稷次之、君輕」。只要他對百姓好,把當時的國家治理得好,那怕他是女人還是外國人。人民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私人生活是次要的。

  曆史上對呂稚的評價毀譽參半。但無論如何,在我們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當時爲她的子民所作出的成績爲定論的。所以僅在這壹方面,對她的評價應該是正面的。

  (?~公元前180) 漢高祖劉邦之妻,名稚。秦時單父縣(今山東單縣)人。其父呂公因避仇家,移居沛縣,在壹次宴會上認識劉邦,遂以呂稚許配。楚漢戰爭開始不久,呂稚和劉邦父母被項羽俘虜,置軍中以爲人質。漢王四年(前203),項羽因形勢失利,被迫與劉邦講和,呂稚和劉邦父母獲釋。次年,劉邦稱帝,立呂稚爲後。

  呂稚爲人有謀略而性殘忍,在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前197),陳豨謀反,劉邦率兵親往平定,呂稚留守長安,聽說韓信陰謀詐赦諸官徒奴發兵策應陳稀,遂與蕭何商議,騙韓信入宮後處死,並夷三族。劉邦擊陳豨,至邯鄲,向彭越征兵。彭越稱病不往,被劉邦廢爲庶人,徒居蜀地。呂後認爲不可遺患,又指使人誣告彭越謀反,夷滅其宗族。

  呂後生漢惠帝劉盈及魯元公主。劉邦嫌劉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籠姬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爲太子。由于大臣反對,呂後又多方設法爲劉盈輔翼,廢立太子之事未成。劉邦死後,呂稚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謀盡誅諸將;後畏懼諸將擁有兵力,不敢下手。她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挖眼熏耳,用藥使之變啞,置于廁中,名曰“人彘”。對其他劉氏諸王,亦加殘害。惠帝不滿呂後所爲,憂郁病死後,呂稚臨朝稱制,封侄呂台、呂産、呂祿等爲王,擅權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親信。但其稱制的八年期間,繼續執行漢高祖以來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耕,廢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殘破的社會經濟也得以恢複。

  由于劉邦曾與諸大臣共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呂稚封諸呂爲王,遭到劉氏宗室和大臣的強烈反對。她病危時告誡諸呂部署應變,命呂祿領北軍,呂産居南軍,嚴密控制京城和皇宮的警衛。諸呂在呂後死後陰謀作亂,被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和朱虛侯劉章等迅速翦滅。



漢文帝劉恒(前179-前157)(窦皇後)

  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是漢朝的第四個皇帝,漢高祖劉邦第三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被立爲代王,建都晉陽。惠帝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呂産、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恒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爲文帝,在位23年。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和他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生産得到顯著發展,曆來被視爲封建社會的“盛世”,被史家譽爲“文景之治”。詳見“漢文帝”條。


窦皇後

  生于前40年

  卒于公元97年

  東漢壹朝,由皇後臨朝執政人數之多,在中國曆史上首屈壹指,開其先河者,章帝劉炟窦皇後是也。

  窦皇後,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西北)人,東漢初年名世窦融的曾孫女,父窦勳,母沘陽公主,東漢章帝劉炟的皇後,貌美,性悍妒。

  窦氏出生于顯貴的家庭,到了她的父親窦勳,因罪伏誅,家道中落,窦氏是窦勳的長女,生得很漂亮,六歲能寫字,家人對她寄予很大的希望,公元77年(東漢章帝建初二年)。窦氏與她的妹妹同時應召入長樂宮,漢章帝聽說宮中新進兩位姓窦的美女,遂召見,馬太後見了也說相貌非凡,第二年,冊立窦氏爲皇後,她的妹妹也封爲貴人,公元82年(東漢章帝建初七年),窦皇後的父親窦勳得到平反,追封爲安思成侯,她的弟弟窦憲,拜爲郎官,旋升侍中虎贲中郎將。另壹位弟弟窦笃,也拜爲黃門侍郎,從此,窦族又重新顯赫起來。

  窦皇後沒有生育兒子,而宋貴人卻生了皇太子劉慶,梁貴人生了皇子劉肇,于是漢章帝對窦皇後遂漸疏遠起來。窦皇後是壹位悍妒的女人,誣宋貴人“挾邪媚道”,逼她自殺,並使用陰謀促使漢章帝廢去太子劉慶,貶爲清河王,對于梁貴人,她采用另壹種手段,收劉肇爲養子,然後寫匿名信誣梁貴人,逼其自盡,從此,窦皇後于後宮氣焰囂張。誰都不敢說她的壞話。她又極力獻媚討好漢章帝,重新獲得漢章帝的寵愛。

  窦憲恃他姐姐爲皇後的淫威,竟把漢章帝的妹妹沁水公主的田園也霸占了,後來被章帝知道,才被逼歸還,章帝不僅不問罪,仍授予以重任,這爲外戚專權埋下了禍根。

  公元88年(東漢章帝章和2年),章帝死,劉肇繼位爲漢和帝,時年僅十歲,窦氏以皇太後監朝執政,窦憲等成爲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窦太後廢除了鹽鐵官賣,借以取得地主豪強的支持。

  公元92年(東漢和帝永元4年)和帝與宦官關衆等合謀,誅殺窦憲等外戚勢力,逼窦太後歸政。

  公元97年(東漢和帝永元9年),窦太後死,太尉張蒲、司徒劉方、司空張奮聯名揭發窦太後的罪狀,請廢去封號,不宜與漢章帝合葬。漢和帝爲了報答窦太後的養育之恩,沒有采納。



漢景帝劉啓(前156-前141)

  漢景帝(前188~前141)

  景帝劉啓是漢文帝長子,母親窦姬,惠帝七年(前188)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在位16年,卒于景帝後三年(前141),益長信宮燈號“孝景皇帝”。按周代的《益法解》,“景”是美益:“由義而濟(獲得成功)曰景”,“耆(通“嗜”)意大慮(喜歡深思熟慮,善于充分謀劃)曰景”,“布義行剛(傳播仁義,品德堅強)曰景”。雖有谄媚溢美之意,但還是從幾個側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個性特征。

  漢景帝在西漢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漢文帝的事業,與父親壹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爲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那麽,景帝是怎樣發展有利的形勢、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漢王朝達到繁榮強盛的境地的呢?以下從對諸王、對匈奴、對政治、對儲位四個方面,加以闡釋和解說。 對諸王:成功平叛,穩固皇權

  景帝前三年(前154),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爲首的七個諸侯王國的叛亂,史稱吳楚之亂,或“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既有遠因,也有近因。高祖十二年(前195),劉邦立兄劉仲之子劉濞爲吳王。吳王劉濞開銅礦,鑄“半兩”錢,煮海鹽,設官市,免賦稅,于是吳國經濟迅速發展,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開始滋生。文帝時,吳太子入朝,與皇太子劉啓(即景帝)博弈,因爭棋路發生爭執,皇太子抓起棋盤將吳太子砸死。漢文帝派人將屍體運回吳國,吳王劉濞憤怒地說:“天下壹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埋葬。從此,劉濞稱疾不朝。漢文帝幹脆賜他幾杖(茶幾、手杖,對老年人尊敬和優待的象征),准許他不用朝請。但吳王劉濞不但沒有悔改,反而更加驕橫。

  晁錯像漢景帝即位後,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迹也越發明顯。禦史大夫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他給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種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6個縣。

  景帝前三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诏書送至吳國。吳王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以“清君側,誅晁錯”爲名,遍告各諸侯國。消息傳來,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等,也都起兵配合。以吳、楚爲首的“七國之亂”,終于爆發了。

  劉濞發難後,即率20萬大軍西渡淮水,並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頗見軍威。梁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亞夫(绛侯周勃的次子)爲太尉,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郦寄擊趙,將軍栾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窦嬰(窦太後堂兄之子)爲大將軍,駐荥陽督戰。

  景帝派周亞夫等迎擊叛軍的同時,內心卻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爲吳相,與劉濞關系甚密。袁盎對景帝說:“方今之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地,則兵可毋刃血可俱罷。”景帝爲換取七國罷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話,表示“不愛壹人以謝天下”,于是腰斬晁錯于東市,並殘酷地族誅。可惜晁錯壹片忠心,就這樣爲小人讒言所害。

  景帝誅晁錯,去掉了七國起兵的借口,然而七國仍不罷兵,這就進壹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面目。景帝後悔莫及,于是決定以武力平息叛亂。周亞夫像漢軍很快平定了七國之亂,吳王濞逃到東越,被殺。

  七國之亂是西漢中央與諸侯王國間的壹次關鍵性的戰爭,僅僅三個月就勝負分明。漢廷爲何速勝?叛軍爲何速敗?其答案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三點:

  臣心、軍心、民心的向背。漢朝建立以來,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社會經濟得以恢複和發展,百姓生活日漸好轉,所以臣民擁戴漢室。如平民趙涉向周亞夫建議:漢軍經藍田出武關,即可迅速控制洛陽軍械庫,又可避開吳楚伏兵,取得出奇制勝的效果。相反,吳楚等七國爲了各自的私利,驅使百姓,挑起戰火,犯上作亂,破壞安定,再加上勾結匈奴,更爲廣大人民所厭惡,所以遭到國內從上到下的反對。

  策略、戰略得當。七國叛亂事起,太尉周亞夫就向景帝獻計說:“楚兵勇悍,正面交鋒恐難取勝,希望棄梁國之地,然後斷絕吳楚糧道,就可以平定他們了。”此計是以暫時放棄某些空間來換取時間,達到牽制叛軍、挫其銳氣的目的。後來戰爭的發展完全證實了周亞夫的判斷。

  人才運用得當。景帝深谙用人之道,如以太尉周亞夫爲漢軍主帥,可謂選帥得人。而吳王濞雖能廣泛招納天下亡命之徒,但卻不能真正任用他們。

  漢“廣陵王玺”七國失敗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景帝抓住這壹有利時機,著手解決王國問題,以加強中央集權。

  調整諸侯王國的設置。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楚王外,其余六國皆被廢掉。

  繼續大力推行削藩。此後,絕大多數諸侯王國僅領有壹郡之地,其實際地位已經降爲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于壹致。諸侯王國領郡由高祖時的42郡減爲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這壹變化,對于國家統壹,加強中央集權,意義十分重大。

  抑貶諸侯王的地位。“令諸侯王不得複治國”,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取消“諸侯皆賦”,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稅。此後,諸侯王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經過景帝的改革,漢初推行的諸侯王國制,至此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諸侯王在名義上是封君,實際上“唯得衣食租稅”而已;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采取相應的措施。

對匈奴:和多戰少,蓄勢待發

  景帝時期是匈奴“最強大”的時期,強大的匈奴騎兵南下進擊漢地,燒殺搶掠,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統治。而此時漢朝社會經濟有了恢複和發展,但要戰勝匈奴,條件仍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景帝怎樣處理漢匈關系呢?總的來說,是有戰有和,但和多戰少,以和爲主。

  景帝堅持和親,在壹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沖突,爲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爲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了准備。當然,景帝並不是壹味妥協,也進行了必要的抵禦。

  李廣騎射圖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湧現了李廣、程不識和郢都等壹批卓越的將領,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爲突出。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莊浪西)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國名將。所以李廣堪稱將門之後。李廣有壹套不正規的治軍方法,非常適合于塞外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條件,他的部隊簡單、機動、長于應變。所以司馬遷稱贊他說:“勇于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匈奴人壹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們稱李廣爲“飛將軍”。

  景帝除了支持李廣、程不識等邊將對匈奴抵抗,及維持和和戰戰之外,還采取了壹些措施,爲以後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做了很多准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

  馬政:“造苑馬以廣用”。中原內地自古以來就缺馬,這樣既不利于騎兵的壯大,又無法適應生産發展的需要,更限制了交通、運輸等事業的發展。景帝即位之後,繼續進行馬政建設。他下令擴大設在西邊(如北地郡)、北邊(如上郡)的馬苑,而且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由于景帝時期養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産頗具規模,屬于官府的馬匹發展到了40萬匹,民間的尚且未計。

  實行“賣爵令”及“黩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太子家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准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了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爲完善。大批徒民充實于邊地,成爲壹支兵農混壹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壹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對政治:清靜恭儉

  西漢棉袍對景帝在政治上的傳統評價是“清靜恭儉”:“清”,是爲政少事;“靜”,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儉”,是節省汰用。景帝繼續執行黃老無爲政治,采取了壹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重農抑商,發展經濟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壹既定國策。景帝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爲幣用,不識其始終。”因此,他多次下令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爲首要政務。

  景帝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徒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诏,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産。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喂馬。

  文景時期的社會漸趨穩定,物價日益低廉,據學者統計,在整個西漢時期,文景統治的近40年內,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米價下跌的幅度最大,這就爲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輕徭薄賦,約法省禁景帝時期,對農民的剝削(賦役)、壓迫(法律),較以前有所減輕。所謂約法省禁,就是法令要西漢帛書簡約,刑網要寬疏。前元元年(前156),景帝即位伊始就頒布了诏令:“令田半租”,即收取文帝時十五稅壹之半,即三十稅壹。從此,這壹新的田租稅率成爲西漢定制。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景帝又下令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的年齡三年,縮短服役的時間。這壹規定壹直沿用至西漢昭帝時代。

  景帝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其壹,繼續減輕刑罰,如前所述,對文帝廢肉刑改革中壹些不當之處的修正。其二,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

  發展教育,打擊豪強景帝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恢複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當時在教育領域中最突出的就是文翁辦學。

  文翁,廬江郡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年輕時就好學,通曉《春秋》,以郡縣吏被察舉(即郡國守相經過考察後向朝廷推薦),景帝末年任命他爲蜀郡太守。文翁首創了郡國官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成就得到後人的肯定,武帝很贊賞文翁的辦學模式,在全國予以推廣。

  景帝壹面弘揚文教禮儀,壹面又打擊豪強。爲了保證上令下達,景帝果斷地采取了多項措施,重要的有兩項:壹是在修建陽陵時,效法高西漢帛畫

  祖遷徒豪強以實關中的做法,把部分豪強遷至陽陵邑,使他們宗族親黨相互分離,削弱他們的勢力,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二是任用酷吏,如郅都、甯成、周陽等,嚴厲鎮壓那些橫行郡國、作奸犯科者,收到了殺壹儆百的功效,使那些不法豪強、官僚、外戚等人人股栗,個個惴恐,其不法行爲大大收斂,這便局部地調整了階級關系,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由于推行了上述措施,就進壹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人口翻番,國內殷富,府庫充實。據說,景帝統治後期,國庫裏的錢堆積如山,串錢的繩子都爛斷了;糧倉滿了,糧食堆在露天,有的黴腐了。但是,文景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又帶來了貧富懸殊的分化。這種狀況,既爲後來漢武帝實施“雄才大略”,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給西漢中期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對儲位:明爭暗鬥

  太子的廢立將導致統治集團權利的重新分配,各種矛盾可能在此時突然爆發,所以是君主政體最薄弱、最危險的環節。景帝從登基那天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身後的儲位問題,他壹共生了16個兒子,卻沒有壹個嫡出。原來,景帝的正妻薄皇後,是祖母薄太後的娘家孫女,在他做太子時由祖母指定包辦的。薄皇後始終未生壹男半女,于是便引起了對儲位激烈的明爭暗鬥。

  對儲位的明爭明爭儲位的是他的胞弟、母親窦太後最疼愛的兒子梁王劉武。皇後薄氏無子,加上劉武有賢王之名、廣袤的封土和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窦太後意欲在景帝駕崩之後,由梁王入繼大統。

  漢景帝自己也有過失。前元三年(前154)初,即七國之亂爆發前夕,梁王入朝,當時景帝尚未立太子。壹日,景帝朝宴梁王,酒醉後說:“朕千秋之後當傳位于梁王。”梁王自是心中竊喜。參事窦嬰說:“漢法之約,傳子嫡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祖約乎?”景帝酒醒後驚悟失言,此議擱置起來。

  七國之亂平定後,立嗣矛盾更加突出。窦太後再度暗示景帝傳位于梁王,景帝命袁盎等去勸誡太後,袁盎對窦太後說:“從前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引發了五世之亂。小不忍,害大義,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認爲傳子才是正確的。”窦太後自知理虧,從此不再提及此事,遣梁王歸國。

  爭儲位的暗鬥暗鬥的主角是漢武帝的母親王夫人(後封爲皇後)。王夫人名娡,槐裏(今陝西興平縣境)人,父王仲,生母爲臧兒。兄弟王俗、田蚡、田勝、妹王姰,曾嫁人生女金俗。由其母將她與其妹王姰送進劉啓的太子宮。

  王夫人入宮後給劉啓生下4個孩子,壹龍三鳳,前3個均是女孩,分別被封爲平陽公主、南宮公主和隆慮公主,而龍胎,就是後來威名遠播的漢武帝劉徹,生于景帝即位不久的前元年(前156)七月初七。

  劉徹初名彘,天生聰穎過人,慧悟洞徹,進退自如。據《漢孝武故事》載:“至三歲,景帝抱于膝上,撫念之……試問兒:‘樂爲天子否?’對曰:‘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小劉彘信口而應的回答,使劉啓不得不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欲特別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迹,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劉彘“訟伏羲以來群聖,所錄陰陽診候龍圖龜冊數萬言,無壹字遺落。至七歲,聖徹過人”,景帝遂改劉彘名“徹”。“徹”字表示充滿智慧,達到聖德的要求。于是劉啓就萌生了易太子的念頭。

  景帝四年(前153),立寵妃栗姬子劉榮爲太子,史稱“栗太子”;封劉彘爲膠東王。不久劉彘取栗太子而代之的契機出現了,原因是館陶長公主劉嫖插進來了。

  劉嫖是漢景帝的姐姐,窦太後的愛女長公主想把其女阿嬌嫁給太子劉榮,沒想到竟遭到了栗妃的壹口拒絕,劉嫖因此與她結下怨恨,心存報複之念。

  與栗姬不同,王夫人機敏圓滑,當館陶長公主劉嫖想將比劉彘大四歲的女兒許配給他時,王夫人見長公主地位崇高,在窦太後跟前說壹不二,當下滿心歡喜地答應下來。

  于是6歲的劉彘與10歲的陳阿嬌訂了婚,時在景帝前六年(前151)。同年九月,皇後薄氏因無嗣被廢,從此,館陶長公主屢屢向景帝稱贊劉徹如何聰明,如何達理,使景帝更加喜愛這個孩子。同時,長公主經常向景帝進讒,誣陷栗姬。景帝便在前七年(前150)十壹月,案誅大行,廢栗太子劉榮爲臨江王。半年後,王夫人被立爲皇後,7歲的劉徹被立爲太子。

  爭儲的余波後來,中元二年(前148),臨江王劉榮不慎犯法,被從江陵(今屬湖北)征詣京城。中尉郅都令人嚴加看管、審訊。劉榮極其憤懑、悲傷,寫完向父親的謝罪辭後,自殺身亡。

  劉徹被立爲太子,梁孝王劉武不肯就此罷手。他廣延四方豪傑之士,多做兵器弩弓等,儲存金銀“且百巨萬”,又派人刺殺袁盎等十余名大臣。陰謀敗露後,梁王大爲恐慌,買通韓安國走長公主的後門,疏通窦太後,稍得寬釋,但景帝對他已疏遠多了。梁王劉武連沮喪帶驚恐,不久就身染惡疾而亡。景帝將梁地壹分爲五,在不知不覺中就削弱了劉武諸子的勢力。

  景帝另立太子後,對權傾朝野的條侯周亞夫最不放心,又尋機處置了他。景帝後元年(前143),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周亞夫削職下獄。壹代名將,5天不吃東西,最終嘔血冤死。逼死周亞夫與冤殺晁錯壹樣,都說明景帝“寡恩忍殺”,慣于過河拆橋。

  漢景帝陵景帝後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劉啓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不行了,臨終前對太子劉徹說:“人不患其不知,患其爲詐也;不患其不勇,患其爲暴也。”不但要知人、知己,還要知機、知止。景帝似乎已經感覺到兒子有許多異于自己的品質,把天下交給他是放心的,路還是讓他自己走吧,多囑咐也無益。不久,景帝病死于長安未央宮,葬于陽陵(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家灣村北)。太子劉徹即皇帝位,這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幼名劉彘,是漢朝的第七代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啓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恒的孫子、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皇後王娡。7歲時被冊立爲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漢族皇朝最輝煌的功業之壹。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爲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壹。

內政

  漢武帝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壹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壹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爲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爲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壹般認爲他利用儒學敦化民風,同時采用法術、刑名鞏固政府的權威,即是所謂的“表儒裏法”。當時積極啓用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漢武帝即位初,壹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壹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采取了壹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爲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壹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資産稅,打擊富商大賈;又采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准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于農業生産的發展。在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爲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觞,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曆史上第壹次人口統計。

對外關系

  參見對匈奴戰爭

  漢武帝對外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壹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前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作戰,派衛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並消滅了夜郎、南越政權,在西南先後建立了七個郡,使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骞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在東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爲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

  漢武帝晚期由于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于舉行封禅,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産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農民起義。漢武帝曾在輪台頒下《輪台罪己诏》“朕即位以來,所爲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通過連年的戰爭開辟西域﹑東征朝鮮﹑將閩越﹑蜀及百越等蠻族融入中華民族中。

晚年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公畫了壹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爲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鈎弋夫人重演呂後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借口處死了她。 公元前87年, 漢武帝駕崩,葬于茂陵,廟號是世宗。



漢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

  (前94—前74)西漢皇帝(前87—前74)。漢武帝少子,名弗陵。幼年即位,初由霍光、桑弘羊等共輔國政,繼續實行武帝時期政策,曾多次擊敗匈奴、烏桓等,加強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因武帝時期官營鹽酒鐵及對匈奴長期作戰的政策遭到“賢良、文學”的批評,會後罷除榷酒(酒類專賣),不久與匈奴和親。元鳳元年(前80年)以謀反罪誅桑弦羊、上官桀等,專任霍光,進壹步更改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與民休息。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年僅21歲。

  漢武帝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稱漢昭帝,母親趙婕妤,又稱鈎弋夫人。史稱劉弗陵自幼聰明多知,又長得身高體壯,很受武帝寵愛。原太子劉據被殺,太子之位壹直空缺。武帝想立劉弗陵爲太子,爲免呂氏之亂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將其母趙婕妤賜死。第二年,漢武帝臨死之前下诏立劉弗陵爲太子,任霍光爲大司馬大將軍輔政。

  公元前87年二月戊辰,武帝死後第三天,劉弗陵繼位稱帝,明年改年號爲"始元",後又改用"元鳳"、"元平"等年號,前後在位共13年。

  昭帝即位時,年僅8歲,朝政大權由霍光執掌。但據史書記載,少年的漢昭帝也頗具非常之才,熟知軍國大事。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結燕王劉旦,誣陷輔政大臣霍光,結果被14歲的昭帝識破陰謀。不久,劉旦等陰謀政變,昭帝在霍光輔助下,誅殺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劉旦自殺,成功地避免了壹場政變。史稱"漢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桑弘羊、上官桀,後世稱其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在霍光輔佐下,漢昭帝繼承武帝末年的富民政策,對內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對外則與匈奴和親。因此,昭帝之世,"百姓充實,四夷賓服"。若天假其年,漢昭帝將大有壹番作爲。可惜,昭帝還沒來得及盡展其雄才大略,便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病逝于長安,年僅21歲,葬于平陵(今陝西鹹陽市西北13裏處),尊益孝昭皇帝。



漢宣帝劉詢(前73-前49)

  (公元前92~前49) 西漢第七代皇帝。本名病已,字次卿。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49年在位,廟號中宗。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出生數月,適逢戾太子巫蠱事件,被關押于郡邸獄中。後遇大赦,得以恢複皇族身分。元平元年(前74)昭帝死後,因無嗣子,霍光等大臣奏請皇太後迎立劉詢爲帝,是年十八歲。由于他幼遭變故,倚外家史氏和暴室啬夫許廣漢撫育成人,長期生活在民間,又性喜遊俠,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

  宣帝即位之初,委政于霍光,地節二年(前68)霍光死後始親政事。他著力整頓吏治,強化皇帝威權。爲了打破霍氏左右朝政的局面,命令群臣奏封事,以疏通下情,並規定丞相以下的百官都要奉職奏事,以考試功能。地節四年,又借大司馬霍禹謀反壹事廢皇後霍氏,徹底清除了霍氏的勢力。

  宣帝尊崇儒學,于甘露三年(前51)诏諸儒講論五經異同,稱制臨決。但他任用官吏比較注重名實相副,多數選用那些熟悉法令政策的“文法吏”,並以刑名考核臣下。當時,壹些地位很高的官吏,如司隸校尉蓋寬饒,京兆尹趙廣漢等都因罪被處死。太子劉□以爲持刑太深,建議重用儒生。宣帝訓斥說,漢家的制度原本是“霸王道雜之”,不能單任德教。同時,爲了維護封建法律的正常行使,宣帝設置了治書侍禦史,審核廷尉量刑的輕重失當。地節三年增設廷尉平四人,次年又令郡國呈報獄囚被掠笞瘐死的名數,由丞相禦史統計上奏皇帝;此外還蠲除了某些苛法。宣帝所采取的另壹方面重要措施,就是招撫流亡,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産,他于地節元年诏令假郡國貧民田,三年又诏“池□未禦幸者,假與貧民”。流民還歸鄉裏者也“假公田,貸種、食”。此外,還屢次蠲免和削減田租、算賦、口錢以及罷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減天下鹽價。設置常平倉以省邊境轉漕等。這些措施都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元康年間由于連年豐收,谷價降至每石五錢,邊遠的金城、湟中地區每石也不過八錢,這是西漢以來最低的谷價記錄。

  宣帝時,西漢王朝與周邊少數族的關系大體上相安無事。神爵元年(前61)趙充國平息羌患,挫敗了羌豪借助匈奴勢力企圖隔絕漢朝與西域往來通道的計劃。其後,漢政府設金城屬國,以安置降羌。三年,鄭吉于襲破車師、迎降匈奴日逐王後並護車師以西北道,號都護,廢止了匈奴爲奴役西域而設置的童仆都尉,西漢王朝的政令自此頒行西域(見西域都護)。甘露二年,因匈奴內亂,五單于並立,呼韓邪單于款塞稱臣,原來畏服匈奴的烏孫及其西至安息諸國,也轉而尊漢。以此邊境晏然,徭役省減,爲政治的安定和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宣帝統治期間“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中興。但是由于西漢封建王朝積弊已深,宣帝著力推行的招撫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並不足以從根本上限制貴族、地主豪富對土地的兼並,所以,隨之而來的仍然是農民的破産和流亡。他在位時,膠東、渤海等地農民的反抗鬥爭已經發展到攻打官府劫掠列侯的程度,連宣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認當時民多貧困、“盜賊”不止。元帝即位後,社會矛盾進壹步激化,終于使西漢王朝壹蹶不振。



漢元帝劉爽(前32-前7)

  劉爽,西漢皇帝之子,公元前49年至前33年在位。由于朝政腐敗,西漢開始由盛轉衰。



漢成帝劉骜(前32-前7)

  (前51—前7)西漢皇帝(前33—前7)元帝子,名骜。在位期間,沈湎酒色,荒淫奢侈。寵幸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倚任外戚治國。母舅王鳳兄弟5人同日封侯,朝廷與地方要員皆出其門,朝政日頹。加以天災流行,土地兼並、人民流亡問題日益嚴重。“百姓貧,盜賊多,吏不良”。末年多次出現農民起義,導致了不久之後的王莽篡政和西漢朝的滅亡。



漢哀帝劉欣(前6-前1)

  漢哀帝二十歲即位,自幼好讀"詩","書",尚節約,即位開始時,想有番作爲,初采用師丹的"限田議",限制土地兼並.任用壹批有識之士,采納诤言,看來有些生氣.

  但哀帝有治國之志卻無治國之才,是同性戀者他寵信壹位男寵董賢,賞賜田,令限田變賜田.董賢除貪婪,善媚外壹無本事,卻位居大司馬,大將軍三公之職.再位時天災頻頻,民衆苦不堪言,連漢武帝的陵寢都被燒毀. 在位五年卒. 後外戚王莽篡政.西漢走向末落.



漢平帝劉衍(1-5)

  平帝,名劉衍(公元前9年-公元5年),原名劉箕子,元帝孫,中山王劉興子。哀帝死後繼位,在位5年,壹說被王莽毒死,壹說病死。終年14歲,葬于康陵(今陝西省成陽市西25裏處)。

  平帝,名劉衍,漢成帝的侄子,襲父封爲中山王。哀帝于公元前1年6月病死後,王莽爲便于弄權,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于9月迎立年僅9歲的劉衍爲帝。第二年改年號爲“元始。”

  劉衎的母親衛姬,系中山孝王之姬。其母家衛氏外戚卻讓王莽坐立不安。王莽怕平帝的母親衛姬進長安後被尊爲太後,不准她入京同兒子住在壹起。衛姬想念年幼的兒子,幾次上書請求王莽准許她進京,王莽執意不肯。並借機殺盡平帝舅家,以防與他爭權。

  公元5年,劉衍已經14歲。他耳聞目睹王莽的陰險刻毒,知道自己這個皇帝不但純粹是個擺設,而且親舅家壹族已幾被滅絕,母親衛姬雖幸免活著,卻被人爲分離,骨肉不能相見。常常對王莽面露愠色。有時背地裏吐露對王莽的怨情。王莽知道後,擔心劉衍成人後難以對付,決定除掉他。同年12月,大臣們給劉衍祝壽。王莽乘機敬上毒酒,劉衍壹飲而盡。到了晚上,劉衍腹痛如絞,大場呼叫,卻不見有人來搶救,輾轉哀號,接連掙紮了幾天,後死于長安未央宮。劉衍死後,王莽又傳言劉衍得急病而死,還假惺惺地哭奠了壹場。也有人說劉衍真的是病死的。

  劉衍死後益號爲平帝。



孺子劉嬰(6-8)

  孺子嬰居攝元年(6)——初始元年(8)

  西漢十二帝,有壹帝到底指誰?曆來說法不壹。

  高後呂稚說。她臨朝稱制,《史記》有《高後本紀》,《漢書》有《高後紀》,都按皇帝待遇,但有名無實,是“後”不是“帝”,因而不算壹帝。

  更始帝劉玄說。可是中間隔著“新莽”時期,西漢早已滅亡,而且並未建立起統壹全國的政權,因而也不能算西漢壹帝。

  劉嬰說。初立時只是兩歲的孩子,在位3年,始終沒有正式即位,從沒戴過皇帝的冠冕,但畢竟在位三年,西漢王朝是在他手上滅亡的,所以劉嬰爲西漢的末代皇帝。

  劉嬰,生于元始五年(5),屬牛,是漢宣帝的玄孫,楚孝王劉囂曾孫,廣戚侯劉顯之子。平帝被毒死後,年僅兩歲的劉嬰繼位爲太子,史稱“孺子嬰”。由王莽攝政,改年號爲居攝。9年,王莽稱帝,改國號新。西漢共曆214年,至此滅亡。

關于“中國曆史/西漢帝系”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