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詩歌欣賞課堂
作者:洛夫
不經意的
那麼輕輕一筆
水墨次弟滲開
大好河山為之動容
為之顫慄 為之
暈眩
所幸世上還留有一大片空白
所幸左下側
還有一方小小的印章
面帶微笑
[解析]:引用洛夫的話
這也是一首用超現實手法寫的禪詩,多次被人評論過,評論家龍彼德就認為:“這首詩的境界是在靜觀中以直覺見出來
的,只有直覺的內容,而無名理的內容,使人在靜觀中興起一種悠然神往,物我兩忘的純粹感應,而進入一種超物之境”。有
時我想,如何能寫出王維的味道來?就是那種淡而有味,欲辯已忘言的詩,這正是西方現代美學家經常討論的“純粹經驗”,
其實也是構成漢詩之美的內在因素。這種詩我寫過不少。最近在臺北出版了一個《洛夫禪詩〉的集子,共收了七十多首。這些
作品獨特之處在於它們的語言形式和表現手法,初看有些西方現代詩的影子,細看又好像杜甫、李商隱、王維的味道,但無論
如何,這都是我一手創造,個人風格很強的現代詩,而且絕對是中國血統。
〈你見過大海〉
作者:韓東
你見過大海
你想像過
大海
你想像過大海
然後見到它 就是這樣
你見過了大海
並想像過它
可你不是
一個水手
就是這樣
你想像過大海
你見過大海
也許你還喜歡大海
頂多是這樣
你見過大海
你也想像過大海 你不情願
讓海水給淹死
就是這樣
人人都是這樣
[解析]:引用
難道不是這樣嗎?我們對“大海”無限崇拜的情結,不是經常淹死在“害怕被淹死”的陰影之中嗎?韓東把海流行於人心
之中這種貌似偉大可愛、實則卑微膽小的心態冷冷地抖落出來。
詩,可以作為武器向文化、歷史以及現實進行泛政治化的挑戰,也可以被錄用為理性解析的附屬工具。除去這些領域之外,詩 卻有更廣闊的天地。詩可以走向生活,進入自己,記錄再善於思辯的哲學家也無法觸動的人的感覺。請看〈黃昏的羽毛〉:
〈黃昏的羽毛〉
作者:韓東
黃昏降臨
我坐在家裏
窗外一片安靜
多麼安靜
還沒點上燈
已被那巨大的翅膀拂中
黃昏的翅膀
看見它的根根羽毛
金色的羽毛漫天飛舞
不發出一點聲響
多麼安靜
好象隔著一層玻璃
多麼安靜多麼清晰
然而它們並不和我接觸
黃昏的氛圍,安祥而寧靜地呈現出來,仿佛伸手可及。除此一句,更多的評述都已是多餘。但要補充一句的是,寫這首詩 的韓東,雖然已經退去一些鋒芒,但仍然堅持著自己的距離。但〈我聽見杯子〉卻不同了:
〈我聽見杯子〉
作者:韓東
這時,我聽見杯子
一連串美妙的聲音
單調而獨立
最清醒的時刻
強大或微弱
城市,在它光明的核心
需要這樣一些光芒
安放在桌上 需要一些投影
醫好他們的創傷
水的波動,煙的飄散
他們習慣於夜晚的姿勢
清新可愛,依然
是他們的本錢
依然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使他們度過純潔的一生
真正的黑暗在遠方吼叫
可杯子依然響起
清脆、激越
被握在手中
讀這首〈我聽見杯子〉,我們必須先容忍第一感覺之下意象的散亂,要像“讀”中國畫那樣,依著散點透視的法則慢慢跟著走,允許並鼓勵語言的霧靄在尚途彌漫。漸漸地我們就走到詩的中心,我們就看到韓東並和他相遇——韓東和我們每一個人 一樣,在夜晚孤獨地坐著,手中的玻璃杯在掌心旋轉並發出若有若無的光亮,我們饑渴並且受傷,遠方更沉重的黑暗正在轟然 逼近,但我們仍然把目光投向遠方,並尋找著水源。
〈來自故鄉的歌〉
作者:非馬
飄過黑暗的曠野
一隻螢火蟲…
兩隻…三隻…
終於引發
一陣眩目的閃電
霍霍照亮
山重水複
溝壑縱橫的
臉龐
〈鳥籠〉
作者:非馬
打開
鳥籠的
門
讓鳥飛
走
把自由
還給
鳥
籠
[解析]讀非馬的〈鳥籠〉——引用紀弦文章
詩人非馬作品〈鳥籠〉一首,使我讀了欽佩之至,讚歎不已。像這樣一種可一而不可再的“神來之筆”,我越看越喜歡,
不只是萬分的羡慕,而且還帶點兒妒忌,簡直恨不得據為已有那才好哩。
我認為,此詩之排列法,其本身就是“詩的”而非“散文的”。如果把它排列成:
打開鳥籠的門,
讓鳥飛走,
把自由還給
鳥,籠。
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此一來,就“詩歌”全失了。一定要把“鳥”和“籠”二字分開來,各占一行,這才是“詩”。這才是新
詩!這才是現代詩!說到詩的全題,非馬不但是把“自由”還給“鳥”和“籠”,而且還有個第三者——我——在這裏哩。讓
飛走的鳥自由,讓空了的籠自由,也讓讀者自由——所謂“留幾分給讀者去想想”,言有盡,意無窮,這多高明!多麼了不起
的藝術的手段啊!
〈觸電〉
作者:北島
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
握手,一聲慘叫
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當我和那些有形的人 握手,一聲慘叫
他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洛印
我不敢再和別人握手
總是把手藏在背後
可當我祈禱 上蒼,雙手合十
一聲慘叫
在我的內心深處
留下了烙印
〈關鍵字〉
作者:北島
我的影子很危險
這受雇于太陽的藝人
帶來的最後的知識
是空的
那是蛀蟲工作的
黑暗屬性
暴力的最小的孩子
空中的足音
關鍵字,我的影子
錘打著夢中之鐵
踏著那節奏
一隻孤狼走進
無人失敗的黃昏
鷺鶩在水上書寫
一生一天一個句子
[解析]下文為引用
對現代詩懷有持久興趣的讀者,似乎沒有理由不運用專注于文本內在的關聯“修辭性讀法”去解讀北島的詩。這是那種整
體效果會在細節和片段中閃現出來、亦即當代著名詩人布羅茨基所說的“讓部分說話”的讀法,它特別適合北島的某些詩作。
因為北島和他所喜愛的德語詩人保羅.策蘭一樣,對修辭行為持一種甚為矜持、近乎精神潔癖的態度,常常將心理空間的展開
以及對時間的察看壓縮在精心考慮過的句法和少到不能再少的措辭之中。這種寫作態度與當代繪畫中的極少主義和當代建築中
“少就是多”的原則在精神氣質上有相通之處。“少”在寫作中所涉及的並非數量問題,而是出於對寫作質地的考慮,以及對
“詞的奇境”的逼近。北島的《關鍵字〉的結尾讓人想到葉芝的晚期作品〈長腿蚊》中的著名詩句:“像水面上的一隻長腿
蚊,/他的思想在寂靜上移動”。鷺鶩和長腿蚊,兩者留在水上的都是纖細的、輕掠而過的痕跡,一種沒有痕跡的痕跡。葉芝借此追溯撒頭腦裏的戰爭、米開朗琪羅的創作、海倫的童年與特洛伊劫難的形而上關係,北島則用它來暗示詩人孤獨的影子寫
作。北島深知寫作所面臨的危險:終極知識的空洞無物,寫作的黑暗屬性,以及詞語所含的暴力成分。他在這首詩中加以強調
的“關鍵字”,實際上不是任何具體的詞,而僅僅是一個切入點,以“夢中之鐵”受到錘打的堅硬質地楔入寫作的無所不在的
空虛——人“空中的足音”到“水上書寫”,從夢境到影子現實。這樣的“關鍵字”顯然不會提任何價值判斷的尺度,與其說
它是在“最後的知識”與不留痕跡的“水上書寫”之間起分界作用,不如說是在起轉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