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影視資料/1935年在蘇聯邀請三十一國家參加莫斯科“第一屆國際電影展覽會”上,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上獲得榮譽影片是?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漁光曲》

  大上海流金巔峰之《漁光曲》

  漁光點點,閃耀紅都

  1934年,像《桃李劫》這樣的相當成熟的有聲電影已經開始在中國出現,但中國無聲片的巔峰也恰好在這一年出現,蔡楚生、孫瑜、吳永剛等導演當年的作品即使與國外經典無聲片相比也毫不遜色。《漁光曲》就是一部在當時揚威海外的電影,1935年它在莫斯科電影節上載譽而歸。不過順便要在此廓清一種不實的說法,《漁光曲》並不是第一部在國外得獎的中國影片,在它之前,一部叫《農人之春》的科教片曾獲比利時一國際影展的特別獎,《漁光曲》只能算是第一部獲得國外獎項的情節長片。

  電影大歷史:薑還是老的辣

  每每中國的電影從國際電影節上敗興而歸,失望之餘還真應該看看聯華影業公司1934年攝製,蔡楚生編導的電影《漁光曲》,它多少可以給我們找回些自信,也可以從這個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獎項的故事片那裏學到些經驗。

  在這部當時的“影壇神話”身上我們可以發現,當代電影人最為頭痛的問題———商業化、藝術性與主旋律的矛盾是如何達到最好的調和的。

  首先,當時在上海拍電影必須面向大眾尋求商業成功,《漁光曲》可以說具備了當代所有商業電影的必要元素。它有強大的陣容,編導是以《都會的早晨》出名的蔡楚生,主演是歌舞影劇全能的新女星王人美以及當時的頭號喜劇明星韓蘭根,就連作曲與配樂也是由任光、聶耳這樣的大師級人物擔綱,這樣的超級“卡士”是影片品質的保證,也是票房收入的保證。而編導蔡楚生反對當時很多左翼電影的口號式宣傳灌輸,他十分清楚大眾愛看什麼樣的劇情,“向大眾走,把每個社會、每個集團的痛苦,表現出來”。當時國產電影的觀眾並不是那些高層次“白領”,反映現實的“苦情片”最能引發一般市民的共鳴。

  其次,《漁光曲》的藝術追求與商業壓力並不矛盾,這是因為蔡楚生宣導的“都市寫真”與強調的“電影技巧”並不是現在“藝術片”導演那種故作深沉、遠離觀眾的“晦澀”。《漁光曲》中樸實的畫面銜接、口語化的人物對白、複雜而又充滿巧合的故事情節、烘托劇情的音樂背景以及旋律優美的主題曲等等元素都是在當時觀眾的欣賞趣味之內引導了觀眾審美經驗的升級。

  薑還是老的辣。70年前的這部電影是不是能讓那些總是“一意孤行”,花別人錢玩自己電影的“藝術導演”們開開竅,問問我們喜歡看什麼樣的片子呢?

關于“影視資料/1935年在蘇聯邀請三十一國家參加莫斯科“第一屆國際電影展覽會”上,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上獲得榮譽影片是?”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