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成語詞典/成語在來源淺探



成語在來源淺探:

  成語的數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語成語小詞典》就收有成語三千多條,實際上當然還有許多成語沒有收進去,成語實有的數目,一定比這本小詞典中所收的多得多。這些成語是怎樣產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

  (1)歷史事實

  有些成語是從歷史事實來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歷史裏的著名文句為成語的。這裏先舉幾個由歷史事實而來的成語:

  (A)完璧歸趙《史記·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候,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一塊璧玉,秦國的國君昭王寫信給趙王,說他願意給趙王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玉,趙國比秦國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話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到秦國去處理這件事。他臨走的時候說"如果秦國把十五座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玉給秦國,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絲毫無缺地歸回趙國《(史記》的原文是 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璧玉獻給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並沒有真給趙國十五座城的意思,於是很機智地編造理由,從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來,偷偷地讓隨從人員送回趙國。後來人們用"完璧歸趙"這四個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動地歸還物主。這四個字也就成了成語。

  (B)擢發難數《史記.范睢列傳》記載:戰國時候,秦國的宰相范睢(魏人)責問他的仇人魏國的中大夫須賈說:"你知道你的罪過有多少嗎?"須賈說:"拔我一根頭髮記載我一件罪過,頭髮還不夠用的。"(《史記》的原文是"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後來就用"擢發難數"比喻罪惡之多,數不勝數。"擢發難數"也就成為成語了。

  以上這兩個來自歷史事實的成語"完璧歸趙""擢發難數"都是截用或改易史書中文句而成的。這種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數量不很多。成語中的"投筆從戎""退避三舍""唇亡齒寒""一鼓作氣""門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歷史事實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語是由前人的故事來的,這類故事也是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歷史上不是很重要的。這類成語有的比較有風趣,有的有比較好的修辭效果,所以也被人們廣泛地使用。現在舉幾個例子,並說明它們的來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畫家叫文同,字與可,擅長畫竹。當時有位文學家晁補之作詩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後來"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個廣泛使用的成語,用它來稱讚處理事情很有定見有把握的人。

  (B)滿城風雨宋朝謝無逸嘗問潘大臨近來有沒有作詩。潘大臨寫給他一封回信說:秋天以來的景物,樣樣都是好詩句。昨天清閒地躺著,聽到樹林子裏響起風雨聲,我高興地起來,在牆上寫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我繳納租賦的人來了,於是大為敗興,只有這一句寄給你。後來"滿城風雨"這四個字就成了廣泛使用的成語,比喻對新發生的某一件事許多人都在到處議論。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門可羅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來的成語。

  (3)寓言傳說

  古書裏邊也有些含議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語的來源。這類成語,往往有教訓或諷喻的意味。現在舉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A)杞人憂天《列子·天瑞》說:"周朝時候,杞國有一個人怕天崩地墜,自身無處寄託,因此連睡覺吃飯都沒有心思了。"後來就把"杞人憂天"用為成語,比喻毫無必要的憂慮。

  (B)邯鄲學步《莊子·秋水》說:"燕國壽陵地方有一個青年,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學走路(趙國人善於走路)。他沒有把本領學到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丟掉了,只好用兩隻手爬著回家。"後來把"邯鄲學步"用為成語,比喻摹仿別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C)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有一個故事說: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鐘,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淮南子·說山訓》也有這個故事。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把"鐘"改為"鈴"了。這個成語比喻騙人的人所用的辦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卻以為能騙得了人。成語裏邊還有一個"掩目捕雀",出於《三國志·陳琳傳》,跟"掩耳盜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眾基礎較差,使用的人比較少。

  由寓言故事來的成語,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語裏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語句而不作改動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見宋朝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並不在飲酒上,而在於賞玩這裏的山水。後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為成語,表示"別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見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來是純粹寫景的文句,後代用為成語,比喻真實的情況終於顯露出來。

  (C)更上一層樓成語不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裏的語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詩句的"更上一層樓"就是處於唐朝詩人王之煥的《登鸛雀樓》詩。原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這個成語,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礎上更加提高,更為擴大之類的意思。

  成語裏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筆成章""一鳴驚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語句。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偶然被人們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顯地具有成語的特點,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語,而只能認為那是引語。可是如果後來時常有人使用它,群眾逐漸對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語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

  有些成語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語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後使用的。截用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形式。(參閱前文《成語的四字性》)例如:

  (A)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篇裏有兩句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後人從這兩句話裏,取出"捨生取義"這四個字作為成語,表示為了維護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品質。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裏有幾句話是"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雖然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曬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成的。)後人從這幾句話裏摘出


關于“成語詞典/成語在來源淺探”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