杕杜
國風·唐風·杕杜
有杕(dì)之杜,其葉湑(xǔ)湑(xǔ)。獨行踽(jǔ)踽(jǔ)。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次(cì)焉?
有杕(dì)之杜,其葉菁(jīng)菁(jīng)。獨行睘(qióng)睘(qióng)。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次焉?
- 有杕(dì):即“杕杕”,孤立生長貌。杜:木名。赤棠。
- 湑(xǔ):形容樹葉茂盛。
- 踽踽(jǔ):單身獨行、孤獨無依的樣子。
- 同父:指同胞兄弟;壹說同祖父的族昆弟。
- 比:親近。
- 次(cì):資助,幫助。
- 菁菁(jīng):樹葉茂盛狀。
- 睘睘(qióng):同“茕茕”,孤獨無依的樣子。
- 同姓:壹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此詩作于先秦時代,被認爲是壹首“閨思詩”,丈夫久役不歸,妻子在家等待,久不得果,心中思念、焦慮至極,于是寫下了這首詩歌排遣。
爲先秦時代唐國(晉國)華夏族民歌。全詩二章,每章九句。詩作寫了壹個流落街頭的流浪者,這位流浪者境遇窘迫,舉目無親,亦無人問津,顯得淒慘無比,讓人讀罷備感沈重。
壹棵杜棠孤零零,樹葉繁密又茂盛。獨自行走真孤單。路上怎會沒他人?不如同胞骨肉親。感歎啊行路之人,爲何不與我親近?沒有兄長與小弟,爲何不來幫襯我?
壹棵杜棠孤零零,樹葉青青又繁茂。獨自行走真孤單。路上怎會沒他人?不如同胞兄弟親。感歎啊行路之人,爲何不與我親近?沒有兄長與小弟,爲何不來幫助我?
開篇以孤立生長的赤棠樹起興,對照流浪者的孤單。赤棠還有繁茂樹葉,蔥蔥郁郁,女主人公卻是孤苦無依、毫無慰藉,令人頓生“人不如樹”的淒涼感。
接下來“獨行踽踽”四字獨立成句,音節凝重,顯得既厚實又有余韻。它壹並交代了事件過程、人物狀態和整篇主旨,似簡實豐。寥寥四字,描繪出了壹幅淒清的畫面:壹位稚嫩清秀但枯瘦贏弱、塵土滿身的女子,在壹條坑窪曲折的鄉間小道上獨自行走。此句未加鋪敘,但以少馭多,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其後,作者筆鋒轉移,由外到內,著力寫流浪女之思:“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風塵仆仆的行人徑直走過,對自己不聞不問,令人頓感世態炎涼。流浪女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他們才是無可替代的。但如今她舉目無親、孤立無援,其境遇真正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面對此情此景,女子終于承受不住,發出了長長的歎息和怨訴:“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做焉?”
該詩對字詞的描寫是很有功底的,例如壹“嗟”字,有無奈,也有不甘。同時之後複唱四句,連問兩聲,直貫最末,使情感顯得悠長而激越。該詩所寫的境遇窘迫、舉目無親的流浪者是壹位年輕的未婚女子,這就更加劇了整首詩的悲劇色彩。
這首流浪者之歌通過壹個稚嫩少女的命運,以點蓋面,真切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的疾苦生活,向後世展示了壹幅真實的古代難民流亡圖,給人強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