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江有記


江有記

江有記,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

江有諸,之子歸,不我與!不我與,其後也處。

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


  • 江:長江。記(sì):由主流分出而複彙合的河水。
  • 歸:榮歸故裏。婦人謂嫁曰歸。
  • 不我以:不帶我。我,媵自我也。
  • 諸(zhǔ):水中小洲。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水中小洲曰諸,洲旁小水亦稱諸。”
  • 不我與:不與我相聚。
  • 處:憂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處’,假借爲‘鼠’,實爲‘鼠’”《詩經·小雅·雨無正》“鼠思泣血”,鼠思,憂思也。
  • 沱(tuó):長江的支流名稱。或以爲與“記”同。
  • 過:至也。壹說度。
  • 其嘯也歌:嘯是唱歌沒有譜和調的意思。有“狂歌當哭”的含義。壹口出聲,以抒憤懑之氣,壹說號哭。聞壹多《詩經通義》“嘯歌者,即號哭。謂哭而有言,其言又有節調也。”嘯,蹙口出聲,以舒憤懑之氣,言其悔時也。歌,則得其所處而樂也。


江水決堤啊又流回,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和我相隨。沒有我相伴相陪妳,終有壹天妳會懊悔。

江水靜流啊積沙島,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和我相交。在沒有我的日子裏,祝妳平安歲月靜好。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愛的人兒別處飛,從此再不來看望我。雖然我們不再相逢,願妳好日子歌裏過。


這是壹首棄婦的哀怨詩。從詩中寫到的“江”、“沱”看來,産地是在召(在岐山,周初召公的采邑)的南部、古粱州境內長江上遊的沱江壹帶。女主人公可能是壹位商人婦。古代有壹夫多妻制,商人在經商的地方娶了妻或妾,離開江沱返回家鄉時將她遺棄了。她滿懷哀怨,唱出了這首悲歌以自我安慰。詩中的“之子”,是古代妻妾對丈夫的壹種稱呼,與《衛風·有狐》的“之子無裳”的“之子”壹樣。

全詩三章。三章詩的開頭都是寫景。“記”、“諸”、“沱”,上面的譯文都從支流這壹意義上翻譯,而在棄婦心目中,這壹條條不同的支流都是看得見的具體存在。她住在“記”、“諸”、“沱”壹帶,她丈夫當年從水路而來,最後又從這些支流中的壹條乘坐小船悄然離去。從表現手法說,各章的首句都是直陳其事,用的是賦體;從江水有支流,引出“之子歸”的事實,則在賦體之中又兼有比興的意味。

詩中的丈夫是壹位薄情郎。在三章詩中,那棄婦分別用“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來訴說丈夫對她的薄情。“不我以”,是不壹道回去;“不我與”,是行前不和“我”在壹起;“不我過“,是有意回避,幹脆不露面。丈夫在感情上是如此吝啬,做的是那樣地恩盡義絕,無需再添加筆墨,其薄情薄意已如畫出。

詩中的棄婦是壹位自信心很強的女人。她相信自己在丈夫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而預言丈夫今日的背棄行爲,日後必將在感情上受到自我懲罰,這就是各章結句所說的“其後也悔”、“其後也處”、“其嘯也歌”。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將受到的感情上的自我懲罰與他背棄自己妻子的行爲之間的對應關系:“不我以”引出“悔”,“不我與”帶來“處”,“不我過”導致“嘯歌”。其愈是絕情,其後果也就愈加嚴重。當然,這只是棄婦壹廂情願的假想之辭。事實上,那男子很可能事過境遷,在感情上並不引起任何震動。對于理解這首詩來說,重要的不在于棄婦自信的論斷日後是否會成爲事實,而是隱藏在這壹論斷背後的棄婦思想感情的複雜性。棄婦設想故夫日後會後悔今日的背棄行爲,其中就隱含了棄婦對于夫婦關系重歸于好的企盼;預言故夫今日的輕率必將招致日後的痛苦,這又泄露出棄婦恨過于愛的報複性的心態。這是她的軟弱,也是她的堅強。由此決定了這首詩風格上的特點,既壹唱三歎,極盡纏綿,又柔中見剛,沈著痛快。 此詩每章的前三句敘事,後兩句抒情。其中第三、四句重出——男子的薄情集中表現在這壹句,女子的痛苦不幸也根源于這壹句,因而采取了反覆詠歎的形式。重出的這壹句子中的關鍵字,各章不同。從壹章的“以”,壹轉而爲二章的“與”,再轉而爲三章的“過”,愈轉愈深,丈夫如何薄情,做妻子的又是如何痛苦不幸,都因了這壹關鍵字的置換而得到壹層深于壹層的表現。全詩形式整齊,結構嚴謹,用字精審,筆法卻極爲自然,語言又十分淺近,達到了精工與自然、深入與淺出的完美結合,顯示出極高的藝術水平。

全詩以“江有記”起興,反複申述,大意是:不讓我陪嫁,妳會後悔的,妳就痛苦去吧,妳就壹個人哭去吧。詩中“有”字爲語助虛詞,“記”、“諸”、“沱”都是具體的水名,“以”、“與”、“過”都是動詞,表示“陪同”(隨嫁)的意思。


關于“江有記”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