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典/《漢語詞典》傳奇五十年
過去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章,講的是毛岸英小時候,兄弟倆為了攢夠銅板買一本字典連續一個星期不吃早飯的故事。當時我幼小的心靈裏,除了認識到主席兒子在舊社會生活也那麼苦外,還對自己手裏那本藍色外套的漢語詞典多了幾分珍惜。 今年,小小的《漢語詞典》已經走過了漫長的50年,這個比共和國年齡稍小幾歲的新中國的文化產物,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裏已經不僅僅是本普普通通的印刷品,還有著各種各樣的情感意義。
《漢語詞典》陪伴幾代人走過,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的辭典中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地位。它的發行量位居《聖經》之後,至今已達四億冊。別看它的體積不起眼,中國政府曾經以它作為國禮;而作為文革時期惟一的一本字典,很多人借助它自學成才。如今,《漢語詞典》已經走過50個年頭,作為出版界一本生命力頑強、和上億個家庭緊密聯繫的圖書,它是如何操作的?
有中國書的地方就有它
“有句話說:凡有中國書籍的地方都有《漢語詞典》。的確,不論在北京、香港,還是在紐約、倫敦、悉尼,我都看到了它。這本書發行量大,突破了四億冊,我認為它已經走進了中國每個家庭。這創造了中國辭典史上的一個奇跡。甚至現在很多外國人在唱京戲或者說相聲的時候,習慣說,‘我《漢語詞典》查過了。’以此證明講話的權威性。”商務印書館的老總楊德炎說。
《漢語詞典》的銷售無論在當年還是現在都獨佔鰲頭,所有的“暢銷書”都對它望塵莫及。它像一棵大樹,時間愈久根就紮得愈深,沒人能動它分毫。現在別的字典、詞典也出現了不少,宣傳攻勢不減,銷量也過得去,按說會分割《漢語詞典》市場吧,但是它的銷量偏偏巋然不動。分析起來,可能一方面因為中國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國人有錢了,可以擁有幾本不同的字典,但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它內容精到,無人能敵。
在那些書荒的時代,《漢語詞典》被選為中國人民政府回贈國外來華人員的國禮。比如在1970年代,聖馬力諾共和國來訪,帶來了他們的彩色百科全書,周總理回贈的就是《漢語詞典》。
定價一直是一斤肉的價錢
《漢語詞典》的定價一直是一斤肉的價格。1957年是1元,後來是7角,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2.5元。這裏有個典故,周總理曾經提議降低成本,所以商務印書館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謂絞盡腦汁,要好紙又要便宜,讓農村的小孩能買得起。當然,這種低價政策也符合商務的作風,商務的辭典定價普遍很低。
目前《漢語詞典》已經出了10版,單單商務印書館就印製了204個印次。1998年商務印書館有了專有出版權的意識,把全國印刷權收回。每次《漢語詞典》開印都是50萬冊、100萬冊。1966年文革開始,《漢語詞典》的版被毀了。周總理指示,一定要有字典。於是1971年商務印書館從咸寧幹校抽調了一批有經驗的老專家回京,做了《漢語詞典》的修訂工作。從1971年到1992年中間的20年,《漢語詞典》的組織修訂和維護完全由商務印書館自己負責。
盜版超過一億冊
那麼發行量巨大的《漢語詞典》到底被盜版了多少呢?1992年版的修訂本當年發了1600萬冊,到1997年年銷量跌到395萬冊,1998年新版上市年發行1500萬冊,到2003年只有400多萬冊。《漢語詞典》使用物件相對固定,主要是入學新生,每年的銷量應該是比較穩定的,最起碼應該達到一千多萬冊,所以除去新版發行年,每年盜版量至少占了市場總量的2/3。盜版出現在1980年代初期,到現在已經猖獗20年了,記者初步估計了一下,按最保守的數字,盜版也超過一億冊,悲觀的估計會達到五億冊以上,而這很可能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