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藥品查詢/香蘇散



索引目錄: 常用西藥 常用中藥 藥酒大全

【方名】:香蘇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分類】: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香附(120克) 紫蘇葉(120克) 炙甘草(30克) 陳皮(60克)

【方訣】: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本方多用於胃腸型感冒屬感受風寒兼氣機鬱滯者。)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6克),入鹽點服)

【禁忌】:斟酌。

【附方】:香蘇蔥豉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加味香蘇散(《醫學心悟》)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內兼氣滯之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與一般表證無異。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則為氣鬱濕滯之象。但此證舌苔薄白而不膩,顯然偏于氣鬱。風寒在表,不用發散之品則表證不解;氣郁於裏,不用理氣之藥則氣滯不除。惟有解表與理氣並行,方為兩全之法。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發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香附辛苦甘平,行氣開鬱,為臣藥。君臣相合,蘇葉得香附之助,則調暢氣機之功益著;香附借蘇葉之升散,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此即李時珍所謂香附生用“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得紫蘇、蔥白則能解散邪氣。”(《本草綱目》卷14)胸脘痞悶,雖緣于氣鬱,亦與濕滯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濕之陳皮,一則協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濕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並調和藥性,是佐藥兼使藥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化裁】: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薑、荊芥等以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氣鬱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鬱之力;濕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以化濕運脾;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附注】: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而兼氣滯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上述二方皆為香蘇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氣滯之證。其中香蘇蔥豉湯乃香蘇散與蔥豉湯合為一方,其發汗解表之力較香蘇散為強,且蘇葉又有安胎之效,故對婦女妊娠感冒風寒者,較為恰當。加味香蘇散增入防風、秦艽、川芎、蔓荊子等藥,則發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較強,宜於表寒證較重,頭身疼痛明顯者。

【文獻】:方論 江昂《醫方集解·表裏之劑》:“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裏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裏以佐之,(橘紅利氣,兼能發表散寒,蓋氣行則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四時溫疫、傷寒。”

【研究】:

【運用】:

【序號】:88

關于“藥品查詢/香蘇散”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