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郵件翻譯/科技英語翻譯注意邏輯判斷


科技英語翻譯注意邏輯判斷

  科技翻譯不僅僅是個語言問題(辭彙、語法、修辭等),它是牽涉到許多非語言方面的因素。邏輯便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蘇聯語言學家巴爾胡達羅夫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John is in the pen ,任何人也不會把句中的pen譯為筆,而只能譯為“牲口圈”,因為“人在鋼筆裏”是不合事理的。這說明在翻譯中常常會碰到需要運用邏輯來判斷和解決一些似乎不合邏輯的語言現象,這裏說的邏輯判斷,主要是指對原文語言思維邏輯的判斷和譯文的技術邏輯的判斷。比如:

  

  

  (1)Summary must be a condensed version of body of the report, written in language understandable by those members of mine management who may not be specialists I the field of rock testing, but who are nonetheless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

  

  原譯:摘要必須是報告的編寫本,要以礦山管理部門人員能夠理解的語言編寫,這些人雖不是岩石試驗方面的專家,但他們對這方面的工作負責。

  

  分析: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的語言:兩個“who-”定語從句,第一個可以看作表示原因的狀語從句,第二個是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對先行詞進行補充說明,but不是單純的轉折,而是和第一個從句中的not呼應,意思是“而是”或“只是”。由此,本句的意思已經比較明朗了:所以要以非專家的語言編寫,是因為這些管理人員不是專家,而不是因為他們對這方面的工作負責。

  

  現譯為:摘要必須是報告的編寫本,要以礦山管理部門人員能夠理解的語言編寫;他們雖然負責岩石試驗工作,但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2) the zoth century will not be remembered as the era when space was conquered,or the power of the atom, harnessed ,but that in which were made the first machines having intelligence.

  

  原譯:將來人們回憶起20世紀的時候,不會把它看成是征服了太空和利用了原子動力的世紀,而是看成製造了首批具有智慧的機器的世紀。

  

  分析:對上面的譯文進行邏輯判斷時,首先看中文表達和所述事情在邏輯上是否有問題,我們感到有問題的是,究竟是把20世紀看作是什麼樣的世紀合適,是製造了首批智慧型機器的世紀,還是征服宇宙的世紀或原子能利用的世紀,我們常說:20世紀是征服宇宙的世紀,或者說,20世紀是原子能世紀,在發現譯文不符合邏輯後,要注意研究原文語言。原句中的but= (unless)相當於表示否定意義的連詞,含義是“如果不……”。其次,我們還要正確理解remember as ……這個補語的含義並恰當選擇翻譯表達形式。在翻譯中常譯為“把……叫做……”(稱……為……)。此外,句中所說的the first machines, 通常是指electronic computers 而言。從技術邏輯上看,當今世界,如果沒有具有智慧的電腦一類機器,火箭就不能上天,原子能生產就無法控制。(即:A spacecraft cannot leave the earth and go to the moon without computers .)經過上述分析後,可提供如下譯文:

  

  如果在20世紀世不製造出具備智慧的首批機器,我們就不會稱為20世紀為征服宇宙的世紀或者稱之為原子能利用的世紀。

  

  上句也可採取“否定+否定=肯定”的翻譯處理形式翻譯:

  

  只有在20世紀製造出了具有智慧的首批機器,我們才會將20世紀稱為征服宇宙的世紀或利用原子能的世紀。

  

  可見,就科技英語而論,理解原文的過程,在多數情況下,是一個語義辯認,語法分析和邏輯分析三方面交互作用的過程,而不單單是一個邏輯分析的過程,請看下面的例句。

  

  (3) Shortly before the uninhabited space station reached orbit in .May 1973,aeroaynamic pressure ripped off a meteoroid and heat shield.

  

  原譯:在1973年5月無人空間站到達軌道前不久,空氣動力壓力扯破了一個流星體和擋熱板。

  

  分析:首先,從邏輯上看,說:“空氣動力壓力扯破了一個流星體”,是不合事理的,荒謬可笑的。其次,從語言上看,不定冠詞a是說明shield的,而不是說明meteorlid的。否則,無法解釋在名詞shield 之前為何沒有冠詞。通過邏輯分析和語言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名詞meteoroid和名詞heat原來都是名詞shield 的定語。A meteoroid and heat shield 的意思是:一個防流星體和防熱的護罩。

  

  綜上所述,無論是理解原文的過程,還是尋求適當的漢語表達形式的過程,都是跟判斷打交道的過程。科技英語因其專業特點及其相關背景知識,邏輯判斷在我們進行譯文處理時,顯得尤其重要。語言具有民族的特點,而判斷則具有全人類的性質。因此,掌握邏輯學裏某些關於判斷的知識,對於透徹理解原文,減少翻譯錯誤,提高譯文的品質,無疑是不少好處的。

  

  1、判斷中的相關概念配達不當

  

  判斷可以看作是表達概念間的關係的。判斷所表達的概念之間的關係必須是符合客觀事物之間的真實關係,否則就會導致判斷錯誤或判斷不等。例:

  

  (1) the subject of computers, which also began its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began to grow and become a separate subject itself.

  

  原譯,電腦這一專案也是在那時開始研製、發展並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的。

  

  分析:如果“電腦這專案”是指作為機械的電腦本身,則可以說“研製”,但不能說“成為一個學科”;如果“電腦這專案”是指作為科學分支的“學科”,則可以說不得“成為一個學科”,但不能說“研製”(“學科”怎麼研製呢?)

  

  試譯:電腦這一學科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興起,後來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

  

  (2) He had received information the might before that certain Soviet personnel in New York were apparently preparing to destroy all sensitive documents. …I asked myself as I drove to the White House f the Soviets were anxious to find an answer to the crisis ,why this conduct on the part of Soviet personnel?

  

  譯文:他在上一天晚上得到情報說,在紐約有某一蘇聯人員顯然在準備銷毀所有非常機密的檔。我一邊驅車前往白宮,一邊暗自問道:如果蘇聯人急想尋求一項對這一危機的回答,這個蘇聯人員又為什麼要這麼舉動呢?

  

  分析:原文明明是複數(謂語用were),譯文卻一再用“某一蘇聯人員”、“這個蘇聯人員”。主要原因是譯者不確切理解“personnel”乃是集體名詞。如著眼於其總體,就是“一組人員”;著眼於個體,就是“許多人員”而不是“一個人員”。

  

  2、判斷反映的思想自相矛盾

  

  (1) True eccentries never deliberately set out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mselves.they disregard social conventions without being conscious that they are doing anything extraordinary.This invariably wins them love and respect of others…

  

  原譯:真正的怪人從不有意做些什麼怪事來引人注目。他們玩世不恭,卻並未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所作所為與眾不同。他們因此總是贏得尊敬和愛慕……

  

  分析:他們“玩世不恭”,居然還能“贏得尊敬和愛慕”,這不是有點矛盾嗎?把disregard social conventions 譯為“蔑視社會習俗”,便可避免這一邏輯錯誤。

  

  (2) Cave exploration ,or potholing ,as it has come to be known,is a relatively new sport. Perhaps it is the desire for solitude or the chance of making an unexpected discovery that lures men down to the depths of the earth. It is impossible to give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for a potholer’s motives.

  

  原譯:山洞探險,或人們通常稱之為洞穴探險,是一項比較新的運動。被吸引到地下去的人,有的是出於尋求孤獨;有的是希望能有什麼意外的發現。要對洞穴探險者的動機作出滿意的解釋是不可能的。

  

  分析:譯文中的“被吸引到地下去的人,有的……”云云,看來已對洞穴探險者的動機作了肯定而滿意的解釋,後面的句子卻說“對洞穴探險者的動機作出滿意的解釋是不可能的”,這兩個判斷似有自相矛盾之嫌。究其原因譯漏譯了原文中的副詞perhaps.

  

  試譯:洞穴堪察,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的山洞探險,是一項比較新穎的運動。吸引人們到地下深處去的,也許是尋求幽靜的願望,也許是對意外發現的期求。要對洞穴探險者的確良動機作出滿意的解釋,是不可能的。

  

  3、判斷不嚴密

  

  如果一個判斷有明顯的不嚴密之處,那麼這往往是由於譯者誤解原文所致,請看下面的句子及其譯文。

  

  (1)Some other factors which may influence reasoning are (a) faulty analogizing,(b) the inhibiting effect on further research of concept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satisfactory…

  

  原譯:其他會影響推理的一些因素是(a)錯誤的類比,(b)對一些概念進一步研究的抑制性影響,而這些概念是被廣泛認為滿意的……

  

  分析:什麼叫“抑制性影響”,是什麼東西的抑制性影響?“抑制性影響”怎麼會成為影響推理的因素?所有這些都是不明確的,因而,這個判斷很不嚴密。一查原文,發現譯文果然有誤。從譯文看,譯者把介詞短語of concepts 看成是research這個動作名詞的邏輯上的賓語了。實際上,介詞短語of concepts 在語法上是the effect 的賓語,而在邏輯上則表示施動性的主語。句中的關鍵結構是the effect A( up )on B of A,它的意義是:A對B的作用(或影響)。由此可見,the inhibting effect on further rsearch of concepts …並不是“對一些概念進一步研究的抑制住影響,”而是“某些被公認正確的概念對進一步研究的阻礙作用。”

  

  試譯:影響推理的其他一些因素:(a)錯誤的類比;(b)某些被公認為正確的概念對進一研究的阻礙作用……

  

  (2)Corrosion is an elctro-chemical process by which a metal such as mild steel ,returns to its natural state ,state ,such as iron oxide or rust.

  

  原譯:腐蝕是一種電化的過程,象低碳鋼一類的金屬,因腐蝕而回復到自然狀態,如氧化鐵,即鐵銹。

  

  分析:原文是一個關於“腐蝕”的很嚴密的定義。但譯文由於不恰當地採用了分譯法,把一個完整的定義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了。大家知道,定義是揭示概念的內涵即揭示事物本質屬性的邏輯方法。下定義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把被下定義的物件同其他一切物件區分開來。原文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譯文則沒有完成這個任務(未把“腐蝕”同其他電化過程如獲至寶電解、電鍍等區分開來)。定義的第一條規則是,下定義的概念的外延應當等於被下定義的概念的外延,否則就會發生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錯誤。上面的譯文便犯了定義過寬的錯誤。

  

  試譯:腐蝕是金屬(如低碳鋼)返回其天然狀態(如氧化鐵即鐵銹)的電化學過程。

  

  (3) the exploration of space, world fin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ources of power, shch as atomic energy-these are examples of areas of sciorgnization , working by itself ,can hope to tacle them efficiently.

  

  原譯:對於空間和世界金融的探索,以及對於象原子能這樣的新能源的發展——這些都是科學研究領域的例子,它們如此耗費昂貴和複雜,沒有一個單獨的國家或機構如果自己單幹,能夠希望有效地解決的。

  

  分析:原譯者把定語從句which so costly and complicated 分譯出來,使前面的判斷實現變得很不嚴密,告訴科技員說“空間探索……新能源的開發是科學研究領域的例子”,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就職如同告訴有生活經驗的人說“太陽是溫暖的”,“水是濕的”沒有什麼意義一樣。

  

  試譯:空間探索、世界金融、新能源(如原子能)的開發,都是耗資巨大而又十分複雜的科學研究領域的例子。這樣重大的專案,任何一個國家或組織如果單幹的話,都是不可能指望有效加以解決的。

  

  4、判斷之間缺乏邏輯聯繫

  

  前面我們用災例探討了某些成分由於句子本身的內容而不容許分譯的情形,下面我們再用實例探討一下它們由於上下文的邏輯聯繫而不容許分譯的情形。

  

  (1)Before these metals in their natural state can be converted into useful forms to be of service to man,they must be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 elements or substances with which they are combined. Chemists,who are well acquainted with the properties of metals,have been able to develop processes for separating metals from substances with which they are combined in nature…

  

  原譯:處於天然狀態的金屬在轉換成為人類服務有用形式之前,必須從和它結合在一起的其他元素或物質中分離出來。化學學們十分熟悉金屬的性能。他們已能創造出一些方法,把金屬從和它在自然界中結合在一起的物質中分離出來…

  

  分析:這裏引用的兩個句子,雖然很長,但從上下文的聯繫來看,是一氣呵成,前後連貫的。譯文將定語從句“who…metals”拆譯成獨立的句子,插在兩個句子中間,顯得很突兀,不 僅破壞了前後兩個句子之間的緊密的邏輯聯繫,而且也使語氣無法連貫下去。再者,從概念上說,並不是任何化學家都十三陵分熟悉金屬的性能。

  

  試譯……分離出來。熟悉金屬性能的化學家們已經研究出來一些方法,能夠……

  

  (2)In Unit 3 we examined briefly the sequence of procedures which make up the so-called scientific method. We are now going to consider a few of the many ways in which a scientist may fall into error while following these procedures.

  

  原譯:在第三單元,我們扼要考慮了組成所謂科學方法各個步驟的前後順序。現在我們打算考慮一下產生錯誤的許多途徑中的幾個例子,這些錯誤是科學家按這些步驟進行時可能發生的。

  

  分析:很容易看出,譯文完全破壞了原文中句與句之間的緊密的邏輯聯繫,這又是不恰當的分譯造成的。

  

  試譯:在第三單元,我們曾簡要地考察到了構成科學方法的一系列步驟。現在我們打算探討一下科學家在按照這些步驟時行研究時可能犯錯誤的許多方面之中的若干方面。

  

  (4) Fossil remains were not the only information which we now possess but which Darwin lacked . He did not know that apes have the same diseases as men have the same kind of blood .Nor did he know about the modern uses of radiation…

  

  原譯:化石殘骸不是我們現在擁有的唯一資料,但達爾文連這種資料也很缺乏。他不知道猿和人會患有一樣的疾病;也不知道猿和人有著同樣的血型;更不知道輻射的現代用法……

  

  分析:按照譯文的行文,在說完“化石殘骸不是我們現在擁有的唯一資料”之後,人們會以為後面接著說我們現在還有什麼資料。但後面卻突然出現了“他不 知道”。這樣一來,前後文便失掉了銜接和照應。

  

  試譯:我們現在擁有而達爾文在當時尚缺乏的資料絕不僅僅是化石。那時他還不知道……

關于“郵件翻譯/科技英語翻譯注意邏輯判斷”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