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把刀實用查詢📘

地圖集錦/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地圖



說明:本站暫不提供地圖服務,請網友見諒!   我國存留的地圖中,年代最早的當屬20世紀80年代在天水放馬灘墓中發現的戰國秦(西元 前2 39年)繪製於木板上的《圭縣地圖》。該圖上繪有河流、山脈、溝谷、森林及樹種名稱,有80多處注記,有方位,比例尺約為1∶30萬,應當是代表了當時地圖的最高水準。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三幅地圖,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代地圖的珍貴史料 。三幅圖均繪於帛上,為西元前168年以前的作品。圖01-03是其中的地形圖。

  該圖為98cm長的正方形,描述的是西漢初年的長沙國南部,今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瀟水流域、南嶺、九 嶷山及其附近地區,內容包括山脈、河流、聚落、道路等,用閉合曲線表示山體輪廓,以高 低不等的9根柱狀符號表示九嶷山的9座不同高度的山峰。有80多個居民點,20多條道路,30 多條河流。另外兩幅是表示在地理基礎上的9支駐軍的佈防位置及其名稱的《駐軍圖》和表 示城垣、城門、城樓、城區街道、宮殿建築等內容的《城邑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這三 幅 地圖製圖時間之早、內容之豐富、精確度之高、製圖水準和使用價值之高令人驚歎,堪稱極 品。 魏晉時期的裴秀(西元223~271年),任過司空、地官,管理國家的戶籍、土地、稅收, 後任 宰相,曾繪製過《禹貢地域圖》,並將當時流傳的《天下大圖》縮制為《方丈圖》。他總 結 了製圖經驗,創立了世界最早的完整製圖理論——“製圖六體”,即分率、准望、道裏、高 下、 方邪、迂直。分率即比例尺,准望即方位,道裏即距離,高下即相對高度,方邪即地面坡度 起伏,迂直即實地起伏距離同平面上相應距離的換算。裴秀的製圖理論對以後的幾個朝代有 明顯的影響。 唐代賈耽(西元730~805年)通過對流傳地圖的對比分析和訪問、勘察,編制了《關中隴右及 山南九州圖》、《海內華夷圖》,後者是在學習裴秀製圖理論的基礎上,以“一寸折百里” 製成的,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宋朝是我國地圖歷史上輝煌的年代。北宋統一不久就根據全國各地所貢的400餘幅地圖編制 成全國總圖《淳化天下圖》。在當今的西安碑林中,有一塊南宋紹興七年的刻石,兩面分刻 《華夷圖》和《禹跡圖》。右圖是《禹跡圖》的一部分,計裏畫方,從長江、黃河的圖形 可看出,該圖具有相當高的精確度。宋朝的沈括(西元1031~1095年),做過大規模水準測量 ,發現了磁偏角的存在,使用24方位改裝了指南針。他編繪的《守令圖》是一部包括20幅地 圖的天下州縣地圖集。他還著有地理學著作《夢溪筆談》。

  元代的朱思本(西元1273~1333年),在地理考察和研究歷史沿革的基礎上編制成《輿地圖 》兩卷。

  明代羅洪先(西元1504~1564年)在朱思本地圖的基礎上,分析歷代地圖的優劣,以計裏畫方 網格分幅編制成《廣輿圖》數十幅。他創立了24種地圖符號,對地圖內容表達起到重要作用 。明末的陳祖綬曾編制《皇明職方圖》三卷。鄭和(西元1371~1435年)七下西洋,他的同 行者留下四部重要的地理著作,製成了《鄭和航海地圖集》。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山海 輿地全圖》介紹到中國,在1584~1608年間,他曾先後12次編制世界地圖,把經緯度、 南北極、赤道、太平洋以及航海所發現的南非、南北美洲等區域概念介紹到中國。

  清代康熙年間,清政府聘請了大量的外籍人士,採用天文和大地測量方法在全國測算630個 點的經緯度並測繪大面積的地圖,製成《皇輿全覽圖》,實為按省分幅的32幅地圖。李約瑟 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介紹該圖“不僅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而且比當時的 所有歐洲地圖都好、更精確”。乾隆年間,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新疆、西藏新的測繪資料, 編制成《乾隆內府地圖》。清代完成了我國地圖從計裏畫方到經緯度製圖方法的轉變,是地 圖製作歷史上一次大的進步。清末魏源(西元1794~1859年)採用經緯度製圖方法編制了一本 地圖集《海國圖志》。該圖集有74幅地圖,選用了多種地圖投影,是製圖方法轉變的標誌。 楊守敬(西元1839~1915年)編制的《歷年輿地沿革險要圖》共70幅,是我國歷史沿革地圖史 上的曠世之作,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圖集中歷史地圖集的基本資料。

  辛亥革命後,南京政府於1912年設陸地測量總局,實施地形圖測圖和製圖業務。到1928年, 全國新測1∶25萬比例尺地形圖400多幅,1∶5萬比例尺地形圖3 595幅,在清代全國輿地 圖 的基礎上調查補充,完成1∶10萬和1∶20萬比例尺地形圖3 883幅,並於1923~1924年編繪 完成全國1∶100萬比例尺地形圖96幅。除了軍事部門以外,水利、鐵道、地政等部門的測 繪 業務也有所發展,測制了一些地圖。到1948年止,全國共測制1∶5萬比例尺地形圖8 000幅 ,又於1930~1938年、1943~1948年先後兩次重編了1∶100萬比例尺地圖。在地圖集編制方 面,1934年由上海申報館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集》,採用等高線加分層設色表示地貌、 銅 凹版印刷,在我國地圖集的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解放戰爭過程中,革命軍隊也十分重視 地圖保障。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總部就設有地圖科,隨軍搜集地圖資料並作一 些簡易測圖和標圖。長征前夕,地圖科為主力紅軍製作了江西南部1∶10萬比例尺地形圖; 過雪山、草地時繪製了“1∶1萬宿營路線圖”。解放戰爭時期,地圖使用已十分廣泛,各野 戰軍都設有製圖科,隨軍做了大量的地圖保障工作。〖JP3〗如1948年平津戰役前夕,編制 了 北平西部航攝像片圖和天津、保定駐軍城防工事圖,為解放戰爭勝利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地圖製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50年組建軍委測繪局(後改為總參測繪局), 1956年組建國家測繪局,領導全國的地圖測繪和編繪工作。

  在完成覆蓋全國的1∶5萬和1∶10萬地形圖的基礎上,1∶5萬地形圖已更新三次,1∶10萬地 形圖也已更新兩次。完成了全國1∶20萬、1∶25萬、1∶50萬和1∶100萬地形圖的編繪工作 ,並已建成了1∶25萬、1∶50萬和1∶100萬數位地圖資料庫。

  1953年總參測繪局組織編制了1∶150萬的全國掛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由32個對開拼 成。1956年出版了1∶400萬《東南亞形勢圖》。20世紀50年代後期,先後三次編制出版了1 ∶25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以後又多次修改、重編出版,成為我國全國掛圖中穩定 的品種。該圖內容豐富,色彩協調,層次清晰,較好地反映了中國的三級地勢和中國大陸 架的面貌。20世紀70年代,各省(市、自治區)測繪部門分別完成了省(市、自治區)掛圖和大 量的 縣市地圖的編制工作。

  在地圖集的編制方面,首推國家大地圖集的編制。1958年7月,由國家測繪局和中國科學院 發起,吸收30多個單位的專家,組成國家大地圖集編委會,確定國家大地圖集由普通地圖集 、自然地圖集、經濟地圖集、歷史地圖集四卷組成,後來又將農業地圖集和能源地圖集列 入選題。現在已經先後出版了《自然地圖集》、《經濟地圖集》、《農業地圖集》、《普通 地 圖集》、《歷史地圖集》。這些地圖集在規模、製圖水準及印刷和裝幀等多方面都達到了國 際先進水準。在國家大地圖集的帶動下,各省、市相關部門都編制出版了各種類型的地圖 集 ,其中不乏高品質的地圖。由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土地科學學院編制的《深圳市地圖集》於 1999年第一次為我國的製圖作品拿到了國際地圖學協會評出的地圖集類“傑出作品獎”。自 動暈渲的大型掛圖《深圳市地圖》於2001年在國際地圖展覽會上再次獲得最高獎。

關于“地圖集錦/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地圖”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


返回首頁 |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