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統計/擴大農村市場問題研究
內容提要:消費作為經濟運行的主要動力,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擴大消費需求,就必須重視開拓農村市場。本文通過分析近十年的資料,歸納出我市農村市場的發展特點,從農民收入、農村消費環境、農民消費心理以及消費習慣等多個視角探討了農村市場存在問題的成因,有針對性地為有效擴大農村市場提出了對策建議。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五個統籌”的重要思想,並把統籌城鄉發展列在了首位。儘管首都流通業正處在近年來發展較快的時期,但未來首都流通業健康發展還有賴於城鄉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舉措,是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首都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客觀需要。2003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6496元,這預示農民消費已經開始進入轉型期,農村市場的發展面臨極好的機遇。
一、農村市場發展特點
1、市場銷售穩步增長,但與城鎮相比發展水準相對滯後,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市農村市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3年全市農村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2.2億元,比1994年增長1.05倍。但與城鎮市場相比,農村市場的發展狀況和速度並不樂觀。1994年-2003年農村零售額與城鎮零售額的差距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如下圖);其間農村零售額年均增長8.4%,增速低於同期城鎮零售額5個百分點。2003年,全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16.7億元,其中農村零售額292.2億元,所占比重為15.2%,相對於27.7%的農業人口來說,農村消費尚有較大發展空間;同時,這一比重比1994年的21.3%下降了6.1個百分點;而農村與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之比也由1994年的1∶3.7,擴大到2003年的1∶5.6。
2、農民收入水準不斷提高,但長期低速增長,導致消費水準相對較低
2003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496.3元,是1994年的2.68倍,人均消費性支出是4655.3元,是1994年的2.78倍。隨著生存消費比重不斷降低,發展性消費支出比重明顯上升,農村恩格爾係數從1994年的49.2%下降為2003年的31.7%,同時,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比重從1994年的17.8%上升為2003年的33.8%,耐用消費品如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的每百戶擁有量也從1994的80台、53台、65台上升為2003年的94台、94台、116台。但是,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的收入和支出都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1994年-2003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呈逐年擴大的趨勢,期間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1.6%,低於同期城鎮居民1.1個百分點。再看代表消費結構升級的發展性消費支出的比重,2003年農村居民消費性支出中用於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的比重為33.8%,而同期城鎮居民這一比重為41.8%。
二、制約農村市場發展的原因
1、城鄉收入差距是導致農村市場發展滯後的關鍵因素
根據凱恩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的原理,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要小於低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收入分配越公平,社會消費就越多。但是近年來我市農民收入和支出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呈逐年擴大的態勢。2003年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率(農民收入為1)由1995年的1.82擴大到2.14;城鄉人均消費比率(農民消費為1)也由1995年的2.06擴大到2.39。由於受收入過低的制約,農民雖然有較大的消費需求,但不能全部實現,農民消費水準仍然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
我們對農村預期消費作過一些匡算,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496.3元,相當於1996年時的城鎮居民人均收入,但是人均消費性支出僅相當於當期城鎮居民的86%,若把農民的這部分潛在的購買力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那麼平均每人每年將增加324.2元的消費支出,將會為全市帶來10.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使得農村市場的份額擴大0.5個百分點。
2、農村消費環境是導致農村市場發展緩慢的重要因素
由於城市整體規劃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重城市、輕農村,在農村工作中重生產、輕流通,農村市場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商業網點佈局不夠合理,大型商場過於集中在城市中心,而農村流通網路建設長期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表現為市場規模小,銷售網站少,目前超市、連鎖分店等現代流通方式在許多郊區縣的農村才剛剛起步。農村市場投資主體十分有限,個體私營企業一統天下,適合農村居民消費的產品少,售後服務差;運輸、維修等服務環節尚不健全,在客觀上嚴重制約了農民消費水準的提高,造成一些消費品在普通農戶中無法迅速普及。水、電等資源的短缺和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制約了農村消費需求的擴大,延緩了農村市場的發展進程。
3、農民的部分消費流向城鎮是導致農村市場發展落後的主要因素
隨著收入的增加,生活水準的提高,以及商品種類的層出不窮、經營業態的推陳出新,農民已經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完全供給性”的消費習慣,逐漸接受了市場經濟賦予消費者的“主動選擇”的消費理念。對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別的商品,農民會選擇不同的場所進行消費。如購買日用品和飲料,他們習慣於光顧村子裏的“便民性個體商店”,購買農藥和化肥等農資產品他們更願意選擇鄉鎮“正規化農資站”,購買價格較高的家用電器和保健品,農村居民表現出謹慎的消費心態,他們通常會到信譽好的縣城裏或市中心的“大型家電專業店”以及“權威性藥房和藥店”去購買,導致這部分消費流向城鎮實現,直接影響了農村市場消費的擴大。
三、擴大農村市場的對策建議
1、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全面提高農村居民購買力
擴大農村市場,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收入問題,是一個關係國民經濟全局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各級政府應當努力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把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轉化成為經濟效益,實現農民的勞動價值;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失業和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解除農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近幾年,國家及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特別是今年以來,北京市免征農業稅及其附加,實現了農業生產環節的“零賦稅”。據測算,這一政策可使北京農民人均負擔由去年的27.3元減至接近於零。另外,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漲,也將直接增加農民的收入,為提高農民消費能力創造條件。
2、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
首先要提高流通業規劃的預見性和科學性,形成合理的商業網點佈局,平衡城鄉市場發展,合理引導商業設施的投資方向,加大農村市場投入,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按照北京市的商業規劃,未來全市將構建一個三級流通網路,即:在區縣中心地區(包括衛星城),要形成一批標誌區縣商業水準的大型商業企業集團;在小城鎮(鄉鎮),要形成以連鎖超市為主的消費網路;在鄉村一級的基層消費市場,要營建“公司加農戶”式的便利店形式,有目標、有重點地培育、扶持和壯大一批貿工農、產加銷企業。其次要突出結構調整這條主線,積極引導現代商業設施向城市週邊擴展,建立一些適宜當地發展的新型商業設施,努力改善農村消費環境和設施,充分挖掘城區與農村兩個優勢,努力實現城鄉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三是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集中改善農村的水、電、通訊、交通等基礎環境,促進耐用消費品大規模進入農村家庭,直接拉動農民消費需求。
3、商業企業應抓住機遇,大力開拓農村市場
處於“高效率”、“快節奏”的經濟發展時期,面對競爭激烈、日益飽和的城市消費市場,商業企業應充分發揮自身在品牌、資金、管理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創造新的發展空間。連鎖商美國沃爾瑪公司就是從農村起家,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進而成為全美第一、世界第一。目前我市已有物美、小白羊、國美等若干家知名企業到郊區開店設點,滿足了當地農民就近放心購物的需求。
4、鼓勵生產企業研究農村市場,開發農村市場
多年來,企業一直把商品生產、開發和銷售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偏重于滿足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而忽視了農村市場的開發,造成產品的生產結構不合理,產品的功能和價格定位與農村市場的需求不相適應,價格適宜、經久耐用、功能簡單、使用方便等適合農民消費水準、消費習慣和消費特點的商品貨源相對不足。出現了許多產品積壓,而農民所需商品又供不應求的矛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購買力的實現。因此各工商企業應當深入農村,吃透農村消費市場。對農村市場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瞭解農民消費心理、消費觀念、消費習慣、消費結構和消費水準,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組織生產適應農村和農民的商品。加強對農村消費的引導和示範宣傳,提高農民現代消費意識,加快農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
注: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支出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