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吳" 修訂間的差異
Li Xuechao (對話 | 貢獻) |
|||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 |||
行 1: | 行 1: | ||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
+ | <div class='fieldset'> | ||
+ | == 吳 == | ||
+ | <div class='left_column'> | ||
+ | {{Bottom}} | ||
+ | </div> | ||
+ | <div class='right_column'> | ||
+ | {{百家姓名/數據 | ||
+ | |姓氏=吳 | ||
+ | |拼音=wú | ||
+ | |百家姓=7 | ||
+ | |人口= | ||
+ | |排名=9 | ||
+ | }} | ||
− | + | ==吳姓起源== | |
− | + | # 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壹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劄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壹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壹支則是季劄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 |
+ | # 上古時已有吳姓。壹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 | ||
+ | # 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 | ||
+ | # 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 ||
+ | # 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 ||
+ | # 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 ||
+ | </div> | ||
+ | </div> | ||
+ | <div class='clear-both'> | ||
+ | </div> | ||
+ | ===得姓始祖=== | ||
− | + | 泰伯。三千多年前,陜西岐山壹帶,有壹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壹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 |
+ | |||
+ | === 遷徒分布 === | ||
+ | |||
+ |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壹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紮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壹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 ||
+ | |||
+ |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1291年,入臺第壹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壹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臺第壹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 ||
+ | |||
+ |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壹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紮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壹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壹。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 ||
+ | |||
+ | |||
+ | <div class='fieldset'> | ||
+ | == 吳氏郡望 == | ||
+ | <div class='left_column'> | ||
+ | {{Bottom}} | ||
+ | </div> | ||
+ | <div class='right_column'> | ||
+ | *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 ||
+ | *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 ||
+ | *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紮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 ||
+ | *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紮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 ||
+ | </div> | ||
+ | </div> | ||
+ | <div class='clear-both'> | ||
+ | </div> | ||
+ | == 吳氏堂號 == | ||
+ | |||
+ | * 延陵堂,季紮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 ||
+ | * 渤海堂,為吳氏第二大郡望,今福建吳氏後裔大多為渤海堂。福建連城宣和培田村至今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吳氏族譜。該族譜不僅記錄了家族演變,更為重要的是紀錄了很多風土人情和詩歌詞曲。 | ||
+ | |||
+ | === 宗族特征 === | ||
+ | |||
+ | * 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 ||
+ | * 吳姓族人皇親較多,從而使得本族有壹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 ||
+ | * 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壹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嶽陽吳姓壹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勛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仁讓,懋德千秋載 寵光。”據吳漠修《吳世族譜》,湖南洞庭吳姓壹支字行為:“嘉時永定,克紹景從,懋光必應,繼禮承宗。”據《永定吳氏族譜》,福建永定思賢村吳姓派語為:“念萬仕譚誌,國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禮,讓德永振世,嘉興紹賢良,衍慶發文武,顯達。” | ||
+ | |||
+ | == 吳氏名人 == | ||
+ | |||
+ | *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壹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 ||
+ | *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 ||
+ | *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 ||
+ | *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笪拷鏹凹俳璩率っ釕焙Α? | ||
+ | *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 ||
+ | *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
+ | *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 ||
+ | * '''吳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 ||
+ | |||
+ | == 參考網站 == | ||
+ | |||
+ | *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3062.htm 吳姓]、[http://baike.baidu.com/view/660029.htm 吳姓家譜]、[http://baike.baidu.com/view/591871.htm 吳姓十二大宗] | ||
+ | * 百度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w=%CE%E2%D0%D5&fr=ala0 吳吧] | ||
+ | * [http://www.chwu.com.cn/ 華夏吳氏網] | ||
+ | * [http://www.cnwu.net/ 吳氏在線] | ||
{{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 {{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
於 2018年11月12日 (一) 16:53 的最新修訂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趙 | 錢 | 孫 | 李 |
周 | 吳 | 鄭 | 王 |
馮 | 陳 | 褚 | 衛 |
蔣 | 沈 | 韓 | 楊 |
朱 | 秦 | 尤 | 許 |
何 | 呂 | 施 | 張 |
吳
吳 |
|
吳姓起源
- 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壹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劄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壹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壹支則是季劄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 上古時已有吳姓。壹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
- 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
- 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 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 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陜西岐山壹帶,有壹周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壹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徒分布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壹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紮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壹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1291年,入臺第壹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壹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臺第壹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壹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紮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壹任總統吳庭艷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壹。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吳氏郡望
-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紮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紮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
吳氏堂號
- 延陵堂,季紮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 渤海堂,為吳氏第二大郡望,今福建吳氏後裔大多為渤海堂。福建連城宣和培田村至今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吳氏族譜。該族譜不僅記錄了家族演變,更為重要的是紀錄了很多風土人情和詩歌詞曲。
宗族特征
- 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 吳姓族人皇親較多,從而使得本族有壹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 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壹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嶽陽吳姓壹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勛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仁讓,懋德千秋載 寵光。”據吳漠修《吳世族譜》,湖南洞庭吳姓壹支字行為:“嘉時永定,克紹景從,懋光必應,繼禮承宗。”據《永定吳氏族譜》,福建永定思賢村吳姓派語為:“念萬仕譚誌,國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禮,讓德永振世,嘉興紹賢良,衍慶發文武,顯達。”
吳氏名人
-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壹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笪拷鏹凹俳璩率っ釕焙Α?
-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 吳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參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