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景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趙 | 錢 | 孫 | 李 |
周 | 吳 | 鄭 | 王 |
馮 | 陳 | 褚 | 衛 |
蔣 | 沈 | 韓 | 楊 |
朱 | 秦 | 尤 | 許 |
何 | 呂 | 施 | 張 |
簡要介紹
【姓氏】:景 (“景”字的注音、發音、筆順、解釋、例句等內容。)
【內容】:景源出於羋姓。楚國公族子弟有三大姓氏:昭、屈、景。景氏是其中之壹。景廷賓,清末農民起義領袖,直隸廣宗(今屬河北)人。義和團失敗後,他領導家鄉的農民繼續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附近人民紛起響應,起義軍發展到16萬人,起義失敗後被俘犧牲
劉姓是當代中國第四大姓氏,是中國最有影響的大姓之壹。劉姓氏族大約占中國當代人口的5.4,即每1000個中國人中姓劉的人至少有54個,總人口大約在6500萬以上。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劉姓歷代名人1574名,占歷代名人總數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劉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39,排在第四位;但在歷代帝王錄上,劉氏卻以66位帝王而獨占鰲頭,領諸姓氏之先。
自大漢天子劉邦開漢室天下以降,劉氏亠族,龍脈不絕;東漢的劉秀家族,三國的劉備家族,西晉末年的劉淵家族,南朝的劉裕家族,五代十國的劉知遠家族等,都曾開創過壹個朝代或建立過國家政權。顯赫的劉氏皇權曾先後延繼了650余年。大漢天子,帝王胄裔,其後雖經數代王朝鼎革,但遍布各地的劉姓望族中還是霸主繼起,王侯不絕。歷朝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史學家,學者,層出不窮。
劉氏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之壹。歷史上素有“劉天下,李半邊”之說,民間也有“張、王、李、趙遍地劉”的說法。
劉姓,自誕生迄今至少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歷史最悠久的姓氏之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姓氏不僅僅與每個人的姓名相關,也不單純標誌著人種遺傳,它更深蘊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古時之華夏民族,姓與氏是分開的;《通誌.氏族略序》中記載,“貴者有氏、賤者有姓無氏”。
姓與氏最初的來源大約有三種:“因生賜姓氏”、“因德賜姓氏”、“因地賜姓氏”。“姓者,女生也”,左女右生,意謂為女所生。混噸開辟之初,人立姓以別於族群、以別於禽獸。異姓合婚始立人倫。優於生育,以利族群繁衍。
“因生賜姓氏”,是血緣傳承的標誌。
“因德賜姓氏”是其具有特別的建樹,重大的發明,是文化文明的標誌。燧人氏發明了火,號為燧人氏;伏羲發明了庖廚,稱為庖犧氏;炎帝發明了農業,稱神農氏;少昊發明了金星歷,稱金天氏。
“因地賜姓氏”,就是以發祥地為姓氏。以黃帝祖居軒轅丘,則稱軒轅氏;長於姬水則稱姬姓;顓頊於高陽而起,稱高陽氏;帝嚳於高辛興起,稱高辛氏;堯因封地在唐而燒陶,稱陶唐氏。古時,同氏不同姓者可通婚,同姓不同氏者不通婚,自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二為壹,現在所說的姓氏則單指姓。
劉姓族源大概可分為四支,而陶唐氏則是今天我們能追溯的劉氏最遠的族源之壹。
根據許多史料和劉氏族譜記載,中國的劉氏絕大部分來自唐堯帝之後,這是劉氏之主流。
唐堯帝是原始社會氏族部落的首領,姓伊祁(因生於伊祁山而得名),名放勛,居於山西平陽(今臨汾縣)。他是黃帝的五世裔孫,即黃帝—玄囂—喬極—帝嚳—堯。因堯帝當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後,清政廉潔,積德施仁,被稱為典範之仁君。晚年不將帝位讓於其子而讓位虞舜,將自己的兒子丹朱源明(有稱監明、建明)封在劉地(河北唐縣),開賢明君王“禪讓”之始。後來,被封劉地的堯的子孫,便以地為姓,得姓劉。
自堯下傳到十八世有劉累。劉累的出生時很奇特,壹生下來兩手手掌中便各有壹個特殊的紋飾,看上去分別像當時的文字“留”和“累”,先秦時“留”與“劉”通用。古人那時很迷信,劉累的家人認為這種胎記是上天的某種預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這位新出生的嬰兒取名叫劉累。
劉累所出生之劉地是原古時期壹支崇拜斧鉞、善於使用斧鉞的部族。斧鉞是當時人類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對人類最大的威脅莫過於那些巨大的猛獸。當時人們認為,在所有的動物中,尤以龍是最神秘莫測的,是人類最難征服的動物。直到春秋時期,人們仍認為“蟲莫知於龍”。可以說,龍是動物界的代表,是動物之神。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就崇拜龍了。龍是壹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領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龍的專門本領。作為遠古時期最優秀的狩獵部族,劉地的劉氏自然很希望能成為征服龍的部族。劉累誕生時手掌中有“留累”二字,劉氏族的人便認為這正是神的暗示,即劉姓將要成為征服龍的氏族。原本的"劉"像征著壹柄巨斧,喻含著征服和殺的意思;而"累"字本義是壹種繩索,引申為拘系、捆綁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壹手執“劉”,壹手執“繩”,要去征服、馴服龍的意思。這就是神的旨意,這就是“‘留’字卯在田上,‘累’字系在田下”的謎底。
當時,在中原大地上確實有壹支擅長馴服龍的部族,叫做豢龍氏。這個部族屬於當時的祝融集團,主要活動在鬷川(今山東定陶)壹帶。這個氏族自從帝舜時期就以擅長馴服、飼養龍而聞名於世,並壹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權和夏王朝的器重。
劉累因生下來便有手紋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為劉氏本族的首領。擔負著神聖使命的劉累年輕時就離開家鄉,到豢龍氏族那裏去學習馴服、馴養龍的本領。不知是有神的力量還是劉累自己聰明過人,劉累很快就學有所成,成為當時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氣的馴龍能手。這時,正值夏朝第十三代君主孔甲在位。據說,孔甲是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在位時不關心治國愛民,卻沈醉、迷信於鬼神方術。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約公元前1877年),從黃河和漢水中各得壹對雌雄雙龍。孔甲準備用這4條龍來給自己駕車,便派人去找豢龍氏人來馴養,但沒有找到。這時,劉累毛遂自薦,主動奏請馴養四龍。孔甲對劉累的舉動大加欣賞,準其請奏。最初,劉累把龍飼養得很好,孔甲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於是頒布命令,正式任命劉累為王室馴龍官,賜劉累"禦龍氏"的姓氏,並把顓頊之孫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韋(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賜給劉累作為他的封邑。至此,劉累的家族就由“劉氏”演變成尊貴的“禦龍氏”,族人始由劉邑(今河唐縣)南遷到豕韋。
劉累的馴龍技術似乎沒有學到家。過了4年,即孔甲七年時,劉累負責馴養的4條神龍中,突然死了壹條雌龍。劉累害怕事情被發現,暗中將龍肉剁成肉醬,做成壹道菜,當做野味,派人送給夏王孔甲。不料這龍肉的味道非常鮮美,孔甲不知實情,吃後大加贊賞,並派使者先後數次向劉累索求“野味”。劉累壹不做,二不休,把剩下的3條龍相繼殺了。孔甲壹吃不可收拾,不斷派人向劉累求要。可是,龍是罕見之物,哪能隨便就能抓到。劉累自知闖下大禍,事情敗露會族滅家亡,於是帶著他的壹部分族人偷偷逃離夏朝都城,遷到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壹帶隱居起來。劉累的族人,從此壹分為二:壹部分隨劉累遷到魯縣;壹部分則繼續留在祁姓劉氏族的舊地劉邑壹帶。(關於劉累這個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這些傳說主要記載於《左傳》、《史記》、《新唐書》和大量劉氏族譜中)。
劉累遷到魯山隱居以後,躲過了滅族之災,原來的劉氏族(即禦龍氏中的壹部分),也先後隨劉累遷到魯縣壹帶居住下來,以原來的舊氏族劉氏相稱,尊堯帝為本氏族的血緣聖祖。
在以後的年代裏,劉氏壹姓又經歷了很多變故。鄭樵在《通誌》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說:“堯之後分為六,唐氏、杜氏、範氏、劉氏、韋氏、祁氏,皆為著姓,豈堯之不泯歟!”實際上,除六大著姓外還應加上士氏、司空氏和隋氏。
祁氏為堯之本姓。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高帝記》中記載:“春秋晉史蔡墨說:陶唐氏既衰,其後有累,學擾龍事孔甲,範氏其後也。”而大夫範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時為範氏。範氏為晉國上師,魯文公世奔秦,後歸於晉,其處者(指留在秦國的人)為劉氏。”
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漢目錄學家、史學家劉向說:“戰國時,劉氏自秦獲於魏,秦滅魏,徒大梁都於豐。”對漢高祖劉邦的世宗是這樣說的:“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做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之父也,其遷日淺,墳墓在豐鮮焉。”
按其世系,劉氏自堯帝下傳到高祖劉邦已達七十五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遷往沛郡豐邑的。漢家劉氏出自唐堯之後。從此漢皇後裔遍及天下。
劉氏的起源還分別來自:
有關劉氏壹族起源、郡望、名人、族譜、名勝之詳述.